有“米”,何愁无“炊” ——小学作文教学例谈

有“米”,何愁无“炊” ——小学作文教学例谈

ID:22744979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1

有“米”,何愁无“炊” ——小学作文教学例谈_第1页
有“米”,何愁无“炊” ——小学作文教学例谈_第2页
有“米”,何愁无“炊” ——小学作文教学例谈_第3页
有“米”,何愁无“炊” ——小学作文教学例谈_第4页
有“米”,何愁无“炊” ——小学作文教学例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米”,何愁无“炊” ——小学作文教学例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米”,何愁无“炊”——小学作文教学例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有这样的感受:学生视写作为畏途。每次作文,学生绞尽脑汁,痛苦万分。可以用这样的一幅对联形容作文时的情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写不出来究其原因,主要一方面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因此,学生自然会材料枯竭,无话可写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为此,我根

2、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捅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一)让习作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孩子们喜欢活动,在活动中往往能够凸显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飞翔,进而产生浓厚的表达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兴趣,我们鼓励学生不但要多参加活动,更要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有机会经常走出模式化的课堂,体验原汁原味的生活,刺激其感觉神经,唤醒他们在生活中的真切感受,引发其真情实感,从而使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更为鲜明。1、游艺活动创设情境。我有意识地组织学

3、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2、实践活动感受情境。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我鼓励学生进行标本制作、科技实验、栽花种草等,还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劳动、新闻调查、人物专访等。我们学校门前有一座大花坛。每到夏天,经常从草丛中传来昆虫的鸣叫声。有一天下午

4、,我们带领学生到草丛中捉昆虫。孩子们欢快地走到草丛中,兴奋而又小心地去捉。当他们捉到一只只昆虫时,是那样新奇,那样欢畅。我们适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别人捉虫的动作、神情和装入瓶中的昆虫的外形、动作,并让他们边看边说。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笑声不断。随后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讲述这次捉昆虫的活动,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好。最后,让学生以《捉××》为题写作文,结果,人人有话可说,文章真实具体,形象生动,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好效果。3、表演活动体验情境。我经常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

5、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亲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二)让习作与课文教学水乳交融。在作文教学上,我们不能仅仅在作文课上才上作文课,而应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凡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技巧方面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因此我经常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让每一篇课文发挥最大的示范作用。我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科学地、有效地、创造性地

6、使用教材,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使读与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统一。1、相似迁移,自得其乐。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采用“小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故事。学生通过认真研读课文,揣摩话剧特点的学习,也想来尝试写一写成语剧本。于是,我应学生的需求,出示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让学生写作,并给予指导。在学生理解本义和引申义的基础上,告诉他们本义一般是剧本的主要情节,而引申义则是剧本所要表达的中心。使学生对成语有十分深刻的理解后,让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写作能力进行写作。对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学困生

7、),可将上述成语本义改写成小故事;对记叙文感兴趣的同学(中等生),可展开丰富的想象,给上述内容加上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扩展成一片完整的记叙文;对话剧感兴趣的同学(优等生),可先写记叙文,然后再次基础上自主选择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运用话剧的有关一习作要点,将成语改编成小话剧。2、续写结尾,思绪飞扬。《狼和小羊》这则寓言故事末了没有点明小羊的生死,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充分回味想象的空间。小羊是死是活呢?我在结尾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故事的不同结局。这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

8、的答案是个性化的,是一个个智慧精灵的闪现,是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语文课本中诸如此类的课文还有很多,它们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3、巧用偶然,即兴创作。一次,我在课堂上跟同学们读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大家一致认为这首诗写得太妙了,诗中虽句句写风,却又无一“风”字。而且风是大家熟悉的,诗中描写的景物也是常见的,这些平凡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变成了一首绝妙的小诗。风中的景物还有很多,我突发奇想,决定考考大家。于是,我启发学生:让我们顺着诗人的思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