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ID:22733150

大小:7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31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_第1页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_第2页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_第3页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_第4页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摘要:意象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常常被学生混为一谈。为便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必要辨清二者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意象、意境渊源及涵义的理解来辨析二者的异同。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二者之间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将意象与意境混为一谈,不能分清二者的差异的情况。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国,意象说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周易》和《庄子》。在《周易•系辞》中存云:“子曰:书不尽意,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11在《庄

2、子•外物》篇中有:“得意而忘言”。这二者所言皆为表意之象,用来表达某种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周易》和《庄子》中关于意象的论述,也成为我国意象论的哲学基础。东汉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有:“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他首先把“意象”作为合成词使用,这里指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形象。第一次将意象用于文论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使玄解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l2j其意象还仅是审美心理意义上的表意之象。到唐代,意象得到发展,有了审美形态的意象。直至明清时期,意象才是

3、具有文学作1,1周易•系辞(M〕.方克立.中M竹学名著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26[2]刘勰:神思(M〕.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阳人K;出版社,1996:327品审美形态的含义,其内涵得到发展,更接近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童庆炳是这样来解释意象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

5、]。可以说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作者主体情感与思想的具体物象。它具有心象性、象征性和哲理性的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美学概念。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己见迹象

6、,盛唐后开始全面形成。“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他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之后,诗僧皎然提出“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诗式》)的观点,发展了意境论。刘禹锡提出的“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的观点和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诗品》)等观点,进一步丰富了意境论。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己经确立,古代意境理论走向了成熟。至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他对意境进行丫更为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意境理论走向了近代形态的转化。童庆炳教授对意境的阐释是:意境是指抒情型作

7、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21意境也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与作者的主观情致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有丰富内涵和韵味的艺术境界。通过对意境涵义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把握到意境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象外之境,在意象的基础上所感受到的一种境界;UJ三是韵外之致、象外之味,即境界之外所获得的言外之意,由读者所体验到的关于人生的思索和领悟。了解了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涵义后,下而将比较二者的异同。1.相同之处(1)二者都是主体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渗透融合意象以客观物象为客观依据

8、来表现主体情思,脱离主体情思的单纯的客观物象无法构成意象。而意境是以由客观物象组合形成的物境为依据来表现主体的情致,脱离主体情致的物境亦不能构成意境。可见,意象和意境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都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征。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三千丈的白发,这一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因理想难以实现而造成的愁绪。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孤帆”、“远影”、“长江”,这些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展现Y—幅有着深远意境的送别图。与友人于黄

9、鹤楼饯别,春光明媚的三月目送友人去扬州;友人乘着孤帆顺流而去,渐去渐远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而去。在这个送别的场景中,渗透着作者真挚而深沉的感情。作者内心难以排遣的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场景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正如王国维所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二者都具有含蓄性作者的主体情感与哲理观念都寓于“象”和“境”中。“象”与“境”是实,而“意”是虚。“意”融化在“象”与“境”的表现中,读者通过对“象”、“境”的感受去体味其“意”。如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作者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之情,渴望

10、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愿望是隐含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之中。再如贺铸的《青玉案》这首词,其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