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_意境_境界_意象_辨析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_意境_境界_意象_辨析

ID:31923758

大小:27.99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1-27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_意境_境界_意象_辨析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_意境_境界_意象_辨析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_意境_境界_意象_辨析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_意境_境界_意象_辨析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_意境_境界_意象_辨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_意境_境界_意象_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境界”、“意象”辨析张燕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文章将对此做一探讨。“境界”这一概念由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使用、强调和《人间词话》的深刻影响,似乎有等同和替代意境的倾向,同时,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概念也由于没有明确的界说,而常常与意境等同。这三个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且相互之间很难清晰的切分,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有重合,但三者的基本特征和使用范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2、关键词〕 意境;境界;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6)01010408〔收稿日期〕20051129〔作者简介〕张燕玲(1963—),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它象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特别是诗画艺术和理论发展中。但是关于意境的内涵、特点却始终莫衷一是,长期争论不休。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把它们等同吗?本文试对此做一些梳理及辨析。一首先,已往在人们心目中,“境界”这一

3、概念是王国维第一次提出来的,不少人把这一点作为王国维的一大贡献。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即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说“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余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作为美学范畴的“境界”,并不象王国维说的那样是由他首次“拈出”,单就清代来说,就已经有很多人使用过了。比如恽寿平在《南田论画》中说:“方壶泼墨,全

4、不求似,自谓独参造化之权,使真宰欲泣也。宇宙之内,岂可无此种境界。”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排场有起伏转折,俱独辟境界,突如而来,倏然而去,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凡局面可拟者,即压套也。”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填词要天资,要学力。平日之阅历,目前之境界,亦与有关系。无词境,即无词心。矫揉而强为之,非合作也。”(卷一[七])涩之中有味,有韵,有境界。虽至涩之调,有真气贯注其间,其至者可以使疏宕,次亦不失凝重,难与貌涩者道耳。(卷五[三五])叶燮在《原诗》中论苏轼的创作时说:“如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嘻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

5、所欲出。此韩愈后之一大变也,而盛极矣。”可见在王国维之前,作为美学概念的“境界”已经普遍地被使用了。只是由于《人间词话》的影响较大,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境界”说是王国维首次提出的。其次,我们要注意的是《人间词话》是词话著作还是广义上的诗话著作?从名称上看《人间词话》是词论,王国维自己所说,《人间词话》所论是北宋以前词,所论作品、作家也以词人、词作为多。而严羽的著作第22卷第1期张燕玲: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境界”、“意象”辨析105  《沧浪诗话》是诗论,王士桢所论“神韵”也是诗论。诗与词在广义上均属诗歌体裁范畴,但二者在体制、形式、韵律上均有很大差异

6、,将诗论与词论并提,是王国维的疏忽还是诗论、词论本就二合为一?而且,在王国维所举例子中,既有词,又有诗,还有曲,所涉及作品的时代、人物,包括《诗经·蒹葭》、《诗经·小雅·节南山》、《诗经·郑风》、《楚辞·九章·涉江》、《敕勒歌》、古诗十九首、隋代的薛道衡、晋代的谢灵运、谢眺、陶渊明、唐代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五代的李后主、冯延巳,宋代的晏殊、欧阳修、秦观、张先、周邦彦、苏东坡、宋祁、南宋的史达祖、吴文英、江夔、陆游、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马致远、白仁甫、清代的纳兰性德等等,同时《人间词话》在谈到客观之诗人、主观之诗人时还提到《水浒传》、《红楼梦》。所以《人间词话

7、》似乎又是广义上的诗话著作,而非单纯的词话。然而既然是广义的诗话,可以与严羽的“兴趣”说、王士桢所论“神韵”相提并论,为什么要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而不说“诗以境界为最上”呢?中国古典诗歌自古以来就讲求“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意境,追求“言外意”“景外致”的审美境界,但词就不同了。中国古代历来有“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说法。唐五代时,词体初立,凡为词者,皆以其主要精力创作诗歌乐府,而以余力作词,所以,词又被称谓“诗馀”。当时的“词人”,本来都是诗人,比如花间派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对诗、词分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作诗遵依儒家诗教古训,谨守风上化下之义,填词则离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