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

ID:22628112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0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_第1页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_第2页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_第3页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_第4页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1005-5312(2015)18-0054-02  有无之辩基础上的道家老子虚实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审美心理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老子“贵无”思想,一方面阐明虚实相生统一,另一方面又着重对“虚”进行强调,从而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审美心理,将中国艺术创作引向了虚实结合,以虚为尚的道路,使中国艺术表现出追求无限、崇尚空灵的特色。不论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还是“以实写虚”,都可视为具有老子美学蕴意的“虚实论”。

2、  一、老子思想中的“虚实”  虽说“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意味,但在《老子》全文中却没有直接论述“虚实”。(《老子》全文中,除第22章有“虚言”一词以外,“虚”字仅出现四次。分别位于第3章、第5章、第16章、第53章,含义均为空虚。“??/实”字仅出现两次,在第3章中指充实,第38章中指朴实。)那么,我们是如何断定“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思想呢?首先得明白一点,“虚实论”从哲学层面转到艺术层面有一个内在过程,这种转化在《老子》中还未明显形成。“虚实”属于美学、文艺概念,而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

3、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①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道,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观照“道”,包括艺术。所以,从属于艺术范畴的“虚实”也应达到的“道”的境界。宗白华直接指出“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②宗白华进一步指出虚实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另一个方面是“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

4、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③他说出了“虚实论”,或说“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有虚有实”、“以实出虚”等的哲学本源,也就是从老子的“有无相生”哲学观念而来。《老子》是部言简意赅,正言若反,又蕴意丰富的哲学著作。对世界的认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这其中的“一”、“二”、“三”不是指具体地数字,而是讲宇宙生成的秩序。老子一再强调,世界的本源是不可名状的“道”。“一”等同天地之间的气,也就是庄子说的“太一”,“二”

5、等同于阴阳二气,“三”指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的“和”的气象,万物便由阴阳二气地流动交和状态而来。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⑤看,老子论有、无,属于宇宙论的概念,且“道”既包含“无”也包含了“有”。天地之间存在的虚空的气是变动不息的,是“有无相生”⑥的,也是虚实相生的。因为任何事物没有了“虚”就缺失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没有“实”就无法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因此,“虚”、“实”能相生相成,主要是由于老子哲学的“有无相生”。《老子》第11章谈无用之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6、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实就为了说明,实体有用在于有空有虚。在美学中,便出现了“虚实结合”等一系列范畴,它们一方面要求真实反映世界,一方面追求物质以上的精神价值。庄子赞同老子“道法自然”和“有无相生”的宇宙观,而且由于庄子更细致巧妙地阐释,无形中把虚实论推至更广泛的文艺领域。比如,属于审美心胸的“心斋”、“坐忘”和“游”,属于艺术创造与追求的“庖丁解牛”与“解衣盘礴”都来自庄子对“道”的发挥。《庄子》中有大量关于“虚”、“实”的分析,还提出“虚己”、“

7、虚静”、“虚室”、“虚无”等观念,教人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达宇宙的真理(“道”)。⑦庄子的这个思想,不仅结合了老子“有无相生”和周易“立象以尽意”的思想,更加强了“虚实论”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影响。  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  “虚实”一词经过《老子》哲学的丰富阐释,形成了具有艺术意味的“虚实论”。之后历代都对“虚实论”

8、的真正形成做出了努力。汉代人把作品中的虚实看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出:“虚实之分定,而华伪之文灭。”自魏晋南北朝提倡文学超脱后,作品创作中“崇虚”的风气大盛。隋唐时期,又将“虚实”应用于书法理论,讲究字体的疏密和结构。在诗文方面,注意诗歌创作虚实结合,从有形实象到虚无意象,达到至高的艺术效果。例如,司空图概括意境的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还提出“雄浑”、“冲淡”、“含蓄”等崇虚的理论(《二十四诗品》)。宋范??文从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出发,强调“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