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89538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6
《论《老子》“自然无为”的批判性美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老子》“自然无为”的批判性美学思想 摘要:《老子》自然无为的美学命题以朴为内核,深深地根植于道的哲学体系与为无为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并因其思想的深刻博大而呈现出一种复义多解的形态。鉴于《老子》这一带有早期专著所特有的综合特质的事实,本文着重从自然无为的思想内涵、美学内容以及美学价值三个方面,试图对《老子》美学做出一个系统性的立体探析。这将不仅有利于深化《老子》的美学思想,同时还将有利于明晰其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建构、发展及影响的肇始意义。关键词:自然无为朴美柔美虚静中国古典美学的美学范畴往往并不拘泥于具体的美学命题,而是同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整个宇宙、社会、人生的严肃思索密切相关。这一事实
2、决定了《老子》美学思想从属于其哲学思想的特质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形而上学性。从共时的角度看,中国古典美学的建构因有《老子》的参与而显得豁然朗目;从历时的角度看,后世美学多受《老子》的沾溉而蔚为大观。我们应当给予《老子》美学研究以足够的重视与深入的分析,其中所内寓的批判性美学精神,则尤为令人惊醒深思。《老子》美学以道为最高范畴和中心范畴,与风雨如晦的社会对立,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又希冀着逝去了的远古氏族生活的复归。这种批判性美学精神主要体现为一种否定性的美学观念自然无为。一、自然无为的思想内涵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特有范畴,其中自然的内涵并非是实指的具体存在着的自然界
3、,而是指顺其事物自我情状发展的一种状态,不受外来意志的规束或制约,《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内涵可以认为是从自然的概念中引申来的。既然事物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那么就不必进行刻意的人为干扰。因此,无为就含有不强作为、不妄作为的意义了,《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从上面的分析来考察,自然、无为两个概念,其内质是相通的。为了表述的一致性、严谨性,本文遂将二者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即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创生万物的原始,《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4、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那么,道法自然的意义也就在于道以自然为法规,换句话说,道因自然而然之性而独立,而周行,进而成为天地万物共同遵守的普适原则。李泽厚指出:在老子看来,道的自然无为的原则支配着宇宙万物,同时也支配着美和艺术的现象,是美与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必须遵循的根本条件。离开了自然无为,就没有了老子所说的美和艺术。①由此可见,《老子》自然无为的美学范畴,从根本上说是由道的哲学特性进行统摄的。春秋争霸,中原鼎革,这一时期古中国完成了由宗法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形态的巨变。自然无为的实践品格落实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一种为无为的统治方略。为无为是对无为的否定,更
5、是对为的否定之否定。无为以无功利为出发点,却带来了大功利的客观效果,这个悖论鲜明地体现在无为的手段上。侯王只有以无事取天下,才能在自然中实现功成事遂。道的特性在无,在虚,在静,在柔,在自然,这种不可名状的混沌整体,有着超越任何有限、任何实体的优势,它是在统摄全局下的一种有为,因此可以实现大治。如李泽厚所说:先秦各派哲学基本上都是社会论的政治哲学。道家老学亦然。所谓无为乃是一种君道。②88如果说自然无为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的话,那么,为无为又构成了《老子》社会政治实践中的双重否定。《老子》正是在解构现实的基础上建构出了具有如此深刻的批判哲学体系的。二、自然无为的美学内容《老子》直接涉及美学的内
6、容并不多也不成系统,鲁迅论《老子》时说:今书又离为八十一章,亦后人妄分,本文实惟杂述思想,颇无条贯。③总的概括,自然无为的美学内容在《老子》美学中具体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朴的美学内核知人以论世。不论《老子》的哲学,还是社会政治学,抑或是美学,我们都可以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加以探究。从哲学层面讲,《老子》表现为一种返归本源的朴素理念;从社会政治学层面讲,《老子》表现为一种带有追忆性质的小国寡民式的原始状态。从美学层面讲,《老子》可以归结为一种自然天淳的朴美。朴的本义是指未经雕饰过的原木,《说文解字》:朴,木素也。清人段玉裁注解为:素犹质也,以木为质,未雕饰,如瓦器之坯然。王弼在朴散则为
7、器下注: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所谓真即事物本然之状态。由于道是混沌的原始,故而具有朴的特性。(二)美学本质的建构自然无为引申到美学领域,其次表现为对美的本质的建构上。既然自然无为是一种顺其事物自然本性发展的状态,那么,《老子》所建构的就是一种以自然为美的美的本质观。这一美学观的形成,首先建立在解构人为为美的世俗美学观的基础上。《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牧猎,令人心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