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ID:22568685

大小:20.9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30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_第1页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_第2页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_第3页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_第4页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孔子的思想包括方方面面,非常广泛,我们应该对他的思想进行逐一的了解,了解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关键字孔子论语儒家仁礼一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与礼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

2、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3、。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说文解字》中仁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二。“二”即“一加一”。“人”与“二”联合起来表示“一个中国之人加一个四夷之人”,或“一个文明人加一个野蛮人”。本义:文明人同化野蛮人。转义:人与人相互亲爱。说明“仁”字中的“二”就是“云”字中的“二”。“云”字从二从厶,意为“复制自我”、“拷贝自我”,而其中的“厶”可以指“我自己这个文明人”,那么对文明人进行“复制”、“拷贝”的结果就是扩大了文明人群体的数量,达到天下大同,同一于中华文明的最高目标。“复制文明人”的具体做法就是把

4、文明人与野蛮人进行“一对一”配对,通过结对帮助的形式一点一滴地改造野蛮人的落后思想与习俗,使之接受先进文化,成为新生的文明人,从而能与其他文明人有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成为相互亲近的兄弟。由此可见,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

5、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这些是对“礼”的直接说明,作为一种思想,“礼”渗透于各种规定之中,它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必须要从语言的直观通过思维才能把握住“礼”的精神。很多人不承认“礼”的精神的浸透,他们擅长于直观思维,形象化的思维,凡是表象的东西,他们都能够观察到,表象内部的实质、规律性的东西,却是这些人体悟不到的。二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

6、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

7、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中庸的把握心得:动中取恒,静中就重。不辞中道,不偏不易。强为之名曰道,强为之形曰一。世人为劝向上,多取正义,然而道若为物,其形为一。《中庸》的道中,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可以这样说,孔子的礼与仁是表里相和的,是通过礼的形式所培养的,正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亲相爱的“仁”的关系,而衡量是否达到这种关系的标准,便是“中庸”。“中”,即中正、中和、无过无不及。“庸”,即用,或训为常。在孔子看来,无论是个人做事还是治理国家,都应该以“

8、中庸”为最高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三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