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44009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0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第三轮中职校德育课改新方案具有时代感更强、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强的特点。因此,促使德育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每一位中职德育课教师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笔者从生活教育的理论、新课改实践、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做课改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不断探索、创新,就一定能建功立业。 关键词:生活教育;新课改;生活化;民主平等;教学方式;教学评价 希腊学者普罗塔格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本能就是“启
2、发”“引导”,也就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生活是德育课堂的出发点,也是德育课堂不可避免的归宿。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审视当前中职校德育课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实效低微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大多关注科学世界,而淡漠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这种忽视学生情感和生活需求、脱离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消磨了学生的生活品味,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必须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社
3、会生活,使学生“现实”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在”中不知不觉中渗入“未来”,以改变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课堂教学。 纵观中外教育,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将生活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其核心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主要精神是:(1)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2)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
4、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3)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4)强调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是一个被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有关“人”的世界,一个活的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生活、精神、价值和交往关系。生活的过程是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的价值实现过程。学校教育在学生个体生命的生长与成熟中,既不能分离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又不能将学生的这一人生阶段作为生活的准备阶段,任由教育去填充知识。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作为“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鲜活生
5、命有机体的人、一个有着多方面需求(如认知、精神、生理、心理)的人在学校这个生活世界的现实存在,要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要想使我们的德育课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生活过程,并通过课堂学习这种生活过程去影响学生的其他生活,并从中创造他们的新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的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这标志着第三轮中职校德育课改新方案进入实施阶段。课改新方案中体现了三个显著特点:(1)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时代感更强;(2)进一步体现了
6、“三贴近”的原则,针对性更强;(3)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实效性更强。那么促使德育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每一位中职德育课教师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生活化指将学生从抽象、理性的说教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德育课教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激情、创新和实践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三轮中职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必然要对德育课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必然给德育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许多新问题、新困难、新任务。这就需要德
7、育课教师增加投入,投入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读懂学生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要树立相信“人才各异”的观念,要勇于提出帮助“人人成才”的承诺。对待中职生,我们教师要有更大的爱心、更强的耐心和更多的关心。 德育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尽情地参与课堂学习生活 李镇西在《走进心灵一民主教育手记》指出:“教育不是人和物的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心灵和心灵的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宽松和个性化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创新学习,是创新思维成长和发
8、展不可缺少的养料。唤醒学生的生活品味要求教师必须改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