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ID:22529229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0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_第1页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_第2页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_第3页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_第4页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屮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摘要:部分屮药在治疗疾病的同吋,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其屮肝毒性是屮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本文在査阅近年发表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多篇文献基础上,列举出报道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并对目前取得的关于中药肝毒忭的产生原因、药物分类、有毒成分、病理特点、诊断指标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而的认识做一综述。关键词:中药肝毒性性味归经有毒成分诊断预防治疗屮药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类疾病的防治屮得到广泛使用,其临床疗效在实践中得以肯定,但中药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同时,部分中药由于药物木身、用药方法、患者体质等问题,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

2、[1]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其引起的不&反应报道逐渐增多。肝脏是药源性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药物进入人体循环后,都将被肝脏摄取或被肝脏代谢,冈此肝脏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肝毒性是屮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2]全世界已发现350多种植物含有肝毒性的生物碱,国内报道引起肝脏损害的单味中药有70多种,加强对中药致肝损害的认识及防治十分迫切。[3]列举近年来文献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梢物药: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巧、雷公藤、川楝子、金不换、千里光、望江南子、昆明山海棠、乌头、大黄、五倍子、地榆、虎杖、柴胡、款冬花、番泻叶、苦参、山豆根、巴豆

3、、鸦胆子、麻黄、细辛、石菖蒲、野百合、薄荷、天花粉、防己、贯众、石榴皮、土茯苓、土荆芥、火麻仁、艾叶、栀子、白屈菜、白果、半夏、石蒜、四季青、山慈菇、合欢皮、夹竹桃、肉豆蔻、苍术、泽泻、相思子、蚤休、槲寄生、桑寄生、芫花、大白顶草、常山、蒲黄、青黛、叶下珠、鸡骨草、甘草、肺叶草、缬草、延胡索、黄芩、决明子、补骨脂等。动物药:熊胆粉、鱼胆、蛇胆、蛇毒、斑蝥、蟾酥等。矿物药:雄黄、朱砂、自然铜、m帆、砒霜、铅丹、密陀僧等。[1]中药引起肝毒性的成因:1.部分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详见下文)。2.加工炮制过程不当。炮制工艺不科学,或以生代制,如川楝子的成

4、熟果实有小毒,毒性成分可能为毒性蛋白,内服过量可出现屮毒反应,主耍为肝脏损害、中毒性肝炎等,炒制后可降低毒性,所以入药川楝子多用炮制品。[4]3.配伍不当。中药在配伍应用时有増毒或减毒效应。例如,生姜可减弱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当归可明显减轻黄药子对肝组织的损伤程度。[5]4.中药品种繁多,来源产地不M,质量优劣不一。故药效和毒性不尽相同,而采集收购药材常无科学的客观标准。实际应用屮,存在不辨品种相互混用的现象。如药典规定使用的沙苑子,系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而不是豆科植物猪尿豆的种子,后者含存野百合碱,对肝脏有破坏作用。[4]1.超剂量和K期服

5、用。中药的有毒和无毒是和对的,每味中药都有其药典规定的安全剂量范围。服用剂量包括单次剂量与总剂量。单次剂量过大,或者因疗程过长而使总剂量过大,都可能引起肝损害。2.在医疗中,常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组合不当可能产生肝损害。例如,对乙酰氨基酚与具有潜在肝毒性的中药合用,可使后者的肝毒性培加。[4]3.患者的个体差异。患者本人可因病理生理状况及特异性体质而易于遭受肝损害。肝毒性中药的性味归经分析:传统的屮药学理论主要是由诸如四气、五味、归经等各种学说组成的。冈此,研究屮药的毒性也应当与这些和关的学说联系起来,或者说应当从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入手去观察和发现

6、其与毒性的关系。按照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五味理论屮,具有苦、甘、辛、咸四种气味的中药之间肝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唯独“酸”味属性的中药缺如,是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入肝的中医理论宥关,尚宥待进一步研究。[6]中药的肝毒性亦与其四气与归经宥关。资料显示,寒性、热性药物的肝毒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平性及无药性记载的药物;归肝、脾、肾经的药物的肝毒性,亦明显高于其他类药物。[6]中药的肝毒性成分分析:1.生物碱类。关于此类结构药物的肝毒性报道较多,最典型的是吡咯里丙啶类生物碱(PA),乜括山M

7、橐吾碱、野百合碱、千里光碱等,其主要分布于紫草科、菊科、豆科和兰科的植物中,在体内通过CYP450代谢活化后产生毒性,可引起肝细胞出血性坏死、肝巨红细胞症、静脉闭塞症等。[7]2.皂苷类。如三七、商陆、黄药子等,但毒性机制各有不同,其屮黄药子是□前研究最多的皂苷类肝毒性药物,它含有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黄独素及黄独萜A、B、C等毒性成分,既能损害肝细胞,又能影响胆汁排泄,动物实验显示其可致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嗜酸性变。重者小灶性坏死和片状坏死,且病变呈剂量、时间相关性。[7]3.毒蛋门类。如蓖麻子、望江南子、相思豆等,它们的毒蛋门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

8、DNA或蛋白质的合成。[7]4.萜与内酯类。此类药物的肝脏毒性在临床上也有较多报道,比如主要成分为二萜类、倍半萜类的雷公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