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95939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9
《对青少年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原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青少年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原因分析:作为一种性别认同的新模式,青少年中性化的出现是性别社会化的产物。本文以性别的角色社会化为理论视角,分别从客观性因素和主观性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青少年中性化是如何形成的。从客观性的因素来看,中性化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广泛流行是社会竞争不断加强的结果;从主观性因素来看,中性化是青少年展示个性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青少年在新的性别审美观念的指引下重塑形象的一种认同。 关键词:青少年;中性化;成因 :G42:A:1009-0118(2011)-05-00-02 所谓的中性化,是指具有男女传统性别不典型的表征和一种无性别之分的气质。简单地说就是外观性别
2、特征和气质模糊、不鲜明。男人较多的具有女性气质,而女性也较多男性气质,在外观打扮上互相向异性倾斜,而缺少本性所特有的鲜明特征。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接受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接受和内化符合自身性别的规范和期望,在满足社会性别期待的同时为社会所接纳。目前,中性风的大行其道,给传统的性别男女二元划分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一、中性化形成的社会客观原因 (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为中性化潮流创造了成长的可能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人类自身的美,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之间都有不同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必然要顺应自然的法则,传统美以男人的阳刚和女人
3、的柔媚来形成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可是美的标准不是绝对的。在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的比赛中,主办方接连打出“中性”牌,而广大参与短信投票甚至为超女而疯狂的“粉丝们”,也通过短信的方式表明了他们对于中性化超女的关注和支持。超女中中性化的打扮和唱腔,赢得了最高的民意支持。这在一个侧面表明了民众对传统性别审美的标准开始动摇,甚至开始反思,同时也表明了审美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胜利。 (二)妇女解放的推进和社会竞争的加大,为青少年的中性化提供了生长土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女性开始同男性一样打拼自己的事业。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女性都具有类似的中性化气质,中性化更成为成熟社会男女两
4、性角色的发展趋势。另外,在近年来我国公布的新职业对性别的要求趋于平等,男女拥有平等的准入权。职业与性别的关联度降低,使得职业竞争压力加大,个体不得不应对来自同性和异性的双面夹击,此时,吸收对手性格优势并内化为自己的气质,提升自身竞争力可以说是一条有效的增值和减压途径。在专家学者看来,个体的个性特征中兼有男性和女性的性格优势在社会发展中更具有竞争力。与单性化相比,中性化的人独立灵活,生存能力更强,易被社会接纳,有利于人际交流。中性化的竞争优势决定了职业人中性化气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职业对性别要求界限不断缩小,社会的开放与多元,造成了社会性别规范的强制力锐减,进一步推动了中性风的形成。
5、 (三)电视和X络媒体的宣传以及影视明星的榜样效应,催发了青少年的中性化的成长 近年来随着“超女”“快男”的巨大成功,电视选秀节目是风生水起,愈演愈烈。从“超女”走出来的李宇春、周笔畅等人虽遭人非议但也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加油好男儿”更是推翻以往对于“好男儿”概念的理解,男性的容貌似乎也可以同女性一样被用来“消费”。具有中性气质一时间成为造星的必杀技,成为万千粉丝效仿偶像的有效途径。在奉中性化为时尚的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中性风迅速席卷全国,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价值观。青春期的孩子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尚未定型,对性别认同比较模糊,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以致于无法科学认识性
6、别的本质,在模仿中变得中性化。 (四)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双重化以及单亲家庭的父母角色缺失,为青少年中性化播下了种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孩子则是父母一辈子的期待。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我国特殊的独生子女一代。独生子女因为被寄托父母甚至长辈全部的希望和期待,必须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为培养孩子能力,父母并不注重性别教育,对孩子既当男孩养又当女孩教。这种片面强调能力培养忽视性别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如果过度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发育畸形,产生性别认同障碍。因此,较高的社会期待和双重的教育标准使得独生子女群体中的中性化比例大大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 而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家
7、庭教育中,父母单方面角色的缺失打破了孩子应有的家庭教育的平衡,孩子对现有父亲或母亲的依赖性加强,在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其行为方式,更甚者产生严重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面对家庭的变化和生活的不测,孩子会进行自我保护,加快了心理成熟的步伐,正如社会中“暴力女”和“食草男”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性化的形成。 (五)学校教育的性别教育缺失,教师队伍的男女比例失调,为中性化的发展创造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