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重庆市为例

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重庆市为例

ID:22493402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9

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重庆市为例_第1页
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重庆市为例_第2页
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重庆市为例_第3页
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重庆市为例_第4页
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重庆市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重庆市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外国直接投资对重庆市内资工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随后本文结合理论,同时联系重庆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特点,建立模型,从中观层次,即从产业或区域角度考察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对1999-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对重庆市整个内资部门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得出重庆市内资部门整体存在负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后从实际出发,分别对地方企业和政府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下载

2、论文网/3/  关键词:技术溢出效应重庆市外商直接投资    ▲▲一、引言  重庆市作为一个内陆直辖市,直辖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这与其直辖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重庆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软肋”。显然,只有实现更广泛、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引进更先进的外资,重庆市才可能实现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因此,客观地评价对重庆市内资工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重庆市今后采取何种引资策略乃至决定重庆未来发展模式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研究文献很丰富,但也很杂乱,经整理,周剑(2005)大致把国内外文献“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层次的文献,主要分析技术溢出效应在企业层次的特征;二是产业或区域层次的文献,主要分析技术溢出效应的产业和区域特征,可以称为中观考察;三是国家层次的文献,主要分析技术溢出效应在国家层次上的总体特征以及技术溢出的一般性分析。”  本文主要是立足于区域、产业进行分析,对文献的考究也就仅局限于中观层次。  Caves(1974)选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1966年制造业的行业横截面数据,研究发现

4、在加拿大的制造业中,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比例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同样在澳大利亚也得出了一样的结论。Globerman(1979)用同样的方法检验了1972年加拿大制造业的情况,他发现溢出效应很弱。此后,对其他国家各个产业的验证逐渐增多,方法大同小异,只是控制的因素和采用的衡量指标各有不同。Blomstm等(1983)以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第一次对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也得出了存在正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结论。随后,Blomstm(1986)又选用墨西哥1970―1975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重点考察了行业竞争和市场份额对

5、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溢出效应为正,但是竞争加剧是导致当地企业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1994)检验了国际直接投资可观察的技术溢出与跨国公司技术复杂性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只有在跨国公司所采用的技术不是很复杂,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小时,技术溢出效应才会比较明显,反之,当地企业难以从中受益。Kugler(2001)对哥伦比亚制造业外资的产业间溢出效应做了全面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在哥伦比亚的制造业中,外资的溢出效应更多地是发生在产业之间而不是产业内部。Arora等(2002)用20世纪

6、80年代38个国家的136项化学工艺技术为例,检验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作者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分工有利于上游产业发展时,技术可以通过低成本方式溢出。  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在2003年一度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①。随着中国吸收、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规模高速增长,该领域的研究也越发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秦晓钟和胡志宝(1998)考察了我国1995年工业类的全部39个行业,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作用来看,外资存在正向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且,这种技术溢出效应对内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

7、贡献,甚至超过了内资企业员工的贡献。陈斌、袁怀中(2000)将江苏的工业经济分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两个部门,建立生产函数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资工业部门对内资工业部门是有正的溢出效应的。何洁(2000)利用Feder模型,将整个工业经济划分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并且利用了“经济发展门槛效应”,对中国的28个省5年共140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赖明勇和包群(2003)用1979一2000年的数据检验后,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很明显,只是有一定的时滞。周剑(2005)从微观、中观、宏观上三方面考察外资对中国溢出效应,在前

8、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微观模型、检验吸收能力的模型,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小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在FDI溢出效应的理论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