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塔西斯”到“兴观群怨”——亚里斯多德与孔子艺术作用观之比较

从“卡塔西斯”到“兴观群怨”——亚里斯多德与孔子艺术作用观之比较

ID:22316611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从“卡塔西斯”到“兴观群怨”——亚里斯多德与孔子艺术作用观之比较_第1页
从“卡塔西斯”到“兴观群怨”——亚里斯多德与孔子艺术作用观之比较_第2页
从“卡塔西斯”到“兴观群怨”——亚里斯多德与孔子艺术作用观之比较_第3页
从“卡塔西斯”到“兴观群怨”——亚里斯多德与孔子艺术作用观之比较_第4页
从“卡塔西斯”到“兴观群怨”——亚里斯多德与孔子艺术作用观之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卡塔西斯”到“兴观群怨”——亚里斯多德与孔子艺术作用观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卡塔西斯”到“兴观群怨”——亚里斯多德与孔子艺术作用观之比较

2、第1内容显示中 内容摘要:中西美学对文艺社会作用的观点有着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见解,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亚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说便代表着中西方在文艺的社会作用观上的这种差异。关键词:卡塔西斯;兴观群怨;情感表现;“和”的观念;理性观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得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以净化(Katharsis)。——《诗学》第六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西美学史,都极为重视艺

3、术的作用。对此,无论是作为西方艺术之源头的古希腊,还是作为东方艺术之渊薮的中国,美学家们都有深刻的阐述。“卡塔西斯”说和“兴观群怨”说是亚里斯多德和孔子提出的在西方和中国有代表性的关于艺术作用的观点,现分别阐述如下:(一)“卡塔西斯”说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第一个提出,艺术的感性愉悦性和美的魅力本身具有道德的社会作用。他在谈及音乐时曾提出艺术的三大目的: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其中净化(Katharsis)特别在讨论诗和悲剧时得到强调,甚至被纳入到悲剧的定义中。在公元前五世纪,Katharsis是指一种医疗手段,古希腊医学家认为,人体内任何一种成分的积淀如果超出正常的水平,

4、就可能导致病变,医治的办法是通过Katharsis把多余的部分净化出去。在当时自然科学不甚发达,医学和宗教、病理学和伦理学分界尚不明确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Katharsis既可指医学上的净化,亦可指宗教意义上的净化。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作品中的Kartharsis就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和宗教目的。苏格拉底主张用“问答”和“辩驳”来达到扫除愚昧、纠正错误、净涤灵魂的目的。柏拉图认为,净化能使心灵挣脱肉体的骚乱,是理想的东西摆脱一切非固有的感性成分得以净化,得到精神的净涤和升华,使奔放不羁的情感得到压抑,哲学和宗教一样就负起净化灵魂的任务。出身名医之家的亚里斯多德并不同意柏拉

5、图对情感的绝对压制的净化手段,而是以“中庸”、“适度”来原则来处理这些过多积存的情感:(音乐)应以教育和净化为目的,使那些“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灵魂趋于中间状态”。[1]。亚氏在《尼各马可斯伦理学》中指出,有修养的人不是不会发怒,也不是不会害怕,而是懂得在适当时对适当的人和事,在正确动机的驱使下,以适当的方式表露此类情感。作为其中方式之一的“净化”,可以解除病痛或不适,使人恢复失去的平和。亚氏的“净化”说是对诗(悲剧)和音乐的审美效果的理解,历来争议颇多,主要有两派,一是重道德教育,一是重快感,但不论哪种解释,似乎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同一件事: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模仿和共鸣(

6、同情、怜悯),现实的痛苦(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性的),在诗和音乐的陶醉中得到了缓解、减轻和治疗,从而恢复到一种纯洁无邪的平静状态,在这个宣泄情感同时又是陶冶性情的过程中,使自然的、本能的人向社会的、道德的人过渡。就其产生的社会作用而言,艺术通过净化,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无害的、公众乐于接受的,能够调节生理和心态的途径。“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阿波罗艺术精神对狄奥尼索斯精神的中和,这就使希腊人的个体意识提升到了普遍的伦理准则”[2]。亚氏的“净化”说所强调的是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人摆脱原始冲动的野蛮状态,而在道德精神的层次上得到精神的升华和发扬。他欣赏的不是希腊艺术酒神

7、的冲动,而是日神的静观,他对音乐和悲剧的研究是冷静的、理性的,态度是“中和的、是适度的”,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是理智清明、情感适度的“和”。通过对“净化”的生理机制、过程和效果的分析,亚氏较为深刻的阐发了他的文艺作用观。(二)“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分析,实际可以说包含着对一切艺术作用的分析。“兴”主要有两种注解:一是孔安国的“引譬连类”,二是朱熹的“感发意志”。这两种注解都符合孔子思想的精神,且能互补。“引譬连类”指用形象的比喻,使人通过联想来领会与之相关的道理,唤起个体向善的自觉,也就是起到朱熹所谓的“感发意志”的作用。从“兴”可看出孔子十分重视

8、用艺术的形象去陶冶、发展、完善人性,发扬个体的社会性情感,从而起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社会作用,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这都是以个别的形象说出某一普遍道理,使人通过个别、有限的形象自由主动的产生广泛的联想,从而在情感和心理上受到感染和教育。“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孔子仁学以情理结合的实践理性为基本精神,在冷静理智的考察中寄寓情感的好恶,不是强调诗对社会生活的详尽描写,而重视去“观”时所表现的一定社会中人民的道德情感和精神状态。孔子赞《诗》三百“思无邪”(《为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