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及其体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及其体现》----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及其体现》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乐学,会学,优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1.通过地理“三板”艺术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三板”艺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读图、绘图、画图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边讲边画,可使学生听、看、写、想齐动;课堂上课堂下信息往复,气氛活跃,对地理知识、地图
2、轮廓、空间概念产生清楚深刻的记忆,学习成绩会普遍提高。2.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创设地理意境。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老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身经历,有些地理事实比较枯燥,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做到清晰、正确,而且运用语言艺术,发挥创造性,尽量把死材料讲活,创设地理意境。例如:讲“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特征时,引用“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讲话,相会要一天”的短语来说明,讲高山气候的垂
3、直变化时,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语句;讲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等,这样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而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会随之在潜移默化中增长。3.教给方法,激励自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除在教学上下功夫,还要教给学生学习好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良好素质。4.加强情感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赞扬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处处给予爱心,做到爱得深沉、爱得真诚。“兴趣的根源来自对困难的战而胜之”。
4、老师的关心、鼓励似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和对知识的情感油然而生,所以说,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坚定的信念是胜利的保证。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去思维。1.巧设疑问,启迪思维。例如:在讲“经纬网”时,提出问题:在茫茫的海洋中,有艘海轮遇到风暴失去控制,船长
5、命令立即发出呼救信号,报告出事详细地点,可使邻近船只及救援人员迅速准确地赶来救护,请大家想想,怎样才能报出准确位置呢?在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时,教师抓住时机传授经纬网的知识。又如,讲到“日界线”时,教师提出有一对在由西向东行驶的海轮上出生的孪生姐弟,结果是早生男孩成了晚生的女孩的弟弟,这是为什么?用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学好相关地理知识。2.有机结合启发式教学中的思维与逆向思维。在启发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正向思维而忽视逆向思维的开发。其实两者应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有利因素时,
6、先用启发式正向思维,运用中国地形模型图,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三个有利因素,接着,又运用反向思维设问:如果我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个问题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浪花,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得出不但前三个有利条件不存在,反面会带来其它不利因素,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了。3.充分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由于地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的知识很难系统化,因此经常使用比较法,既把某些意义相近的要领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异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要领。比如:在讲中
7、国地形时,要求学生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从边界、所在省区、主要河流、地表特征等方面弄清楚并列表进行比较,在讲我国河流时,将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之特征作比较;南北方河流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作比较,这样的训练过程经过学生思维分析、综合,最后将分散的知识集中,便于掌握一些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分布规律,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和巩固。4.归纳法则是按相同的特点和属性归类。如讲中国气候一章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出: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亚热带和暖温带界线,800毫米降水量线和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
8、界线。通过这一条界线的学习,使学生对本章重点知识基本掌握。三、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阐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比如:让学生在认识世界和祖国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教育,从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