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214575
大小:5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7
《把“人”写进教育核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课改十年述评2012年10月19日 作者:余慧娟 来源:人民教2001年暑假的一天,苏树青忽然得到通知,要去参加一场在大礼堂举行的“通识培训”。 那时候,他完全不知道,“上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作为长沙市一个教初中生物的普通教师,他的活动空间很小,从宿舍到教室,再从教室到宿舍,每天被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备课、上课、考试这些事情盯得牢牢的,几乎没有时间看报纸。 后来,他发现,自己平静的教育生活完全被打破,他被卷入了中国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和他一起被陆续卷入的,还
2、有遍布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几百万中小学教师。 不了解的人以为,这只是一场“专业领域”里的改革而已。 渐渐地,有人意识到,用狭隘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场改革,是片面和肤浅的。因为它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整个教育观念的变革。 十年后,有人称之为教育界的一次“五四”运动。一个抵达改革最深处的教师评价说:“这是一场心灵的战争。” 近代与现代的严重错位? 不了解中国的社会进程,就不能理解中国的教育改革。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沸腾而活跃的。经济领域的破冰之旅已经完成,关于个人价值的观念变革强力渗透进社会
3、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回响。 14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是活跃的,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召唤下,中国教育驶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在“孕育人”的最核心地带——课堂,依然是古老而沉闷的气息。上课程序和内容几十年几乎就没有变过。只要拿着教科书和教参,教师很容易就可以上讲台“讲课”。学生的生活几乎如出一辙:大量练习、大量记忆。 这个源自西方近代工业社会的教学模式,身上打满了工业生产线的深刻烙印——传授(常常是灌输)知识(大多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知识)、强化
4、训练、高度统一(基于抽象的人而不是具体的人)。人被“物”化的痕迹随处可见。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这样记录1990年的听课感受: “我直接感受到学生课堂生活的沉闷……只有在下课的十分钟,我能感受到他们是孩子,他们有活力。在听课时,鲁迅先生关于中国的孩子在照相时一脸呆板的‘死相’的描写,时时会在我头脑中冒出,然而作为讲课的老师却没有这种感受,因为他忙着要把教学任务完成,把备好的教案上完。”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一次调研结果令人大为吃惊。其中一个题目,是请小学生给“粉笔盒的底面积是50”
5、后面填写单位,错误率竟高达50%。 这些现象,在当时如此司空见惯,以至很多人陷入“集体无意识”。 叶澜在分析了近百年中国教育发展史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代学校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组织和活动方式依然是学校主要的生存状态。”“大多数的课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传统模式的简单易行,是其获得数十年代际传承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 14 应试的压力加剧了这一模式的固化和极端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被置于课堂教学乃至
6、学校教育压倒一切的地位。 畸形教育直接的后果,是在“生产”一批所谓“优等生”的同时,产生了另一批厌学生、辍学生乃至社会的反叛者,当然,还有国际上一个著名的悖论:“一方面,中国学生无论在数学成绩国际比较中,还是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表现都优于西方学生;另一方面,许多西方研究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太可能产生‘好的学习’。比如,教师单一讲授、低认知水平及频繁考试等,被形容为‘被动灌输’和‘机械训练’。” 其实,这个悖论不难解释。一个基本事实是,考试成绩似乎永远只是考试成绩而已,中国学生在终点上的平庸表
7、现,使人不得不对“学习环境”产生怀疑——为什么中国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或更长时间)对世界的原创性贡献与人口比例远不相称?为什么以“双基”著称的中国在诺贝尔奖上一直处于空白? 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低头反思:我们的课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坚如磐石的教室大门内,这个近代工业化社会遗留下来的人的培养观念和形式,是否还能支撑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谁在打开中国教室的大门? 改革开放没有敲开教室的大门,却启发了一些教育敏感者的思想。 20世纪80年代,各种教育实验就如雨后春笋般繁荣起来,一直延续到90年代。这些实验
8、大多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在价值取向上惊人的一致,都指向“人的主体性”,追求教育的“多元价值”。 有人将这些理念概括成一个词,当时并不引人注目,竟引起了将近十年的大讨论。 这个词就是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它是从“应试教育”14的现实中孵化出来的。大讨论在三个方面达成共识:基础教育应是国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发展两个重要内涵;素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