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ID:22206404

大小:6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7

“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_第1页
“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_第2页
“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_第3页
“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_第4页
“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_第5页
资源描述:

《“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建国以后,学校教育逐步取代了传统戏曲的“科班”教学,而“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承袭下来。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基本功训练与“模仿”性的“成品剧目”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院团对戏曲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2005年、2007年,武汉市艺术学校分别以2002级武汉市艺术学校黄陂楚剧定向班和武汉市艺术学校楚剧班的学生为对象,转换教学模式,在“成品剧目”教学的基础上增

2、设了“戏曲角色创造”教学,创作剧目《少年花木兰》与《黄鹤楼》为教学实践成果。本文以此为例,对教学策略、手段进行系统的归纳、提炼与总结,以供探讨。    一、“戏曲角色创造”  “戏曲角色创造”教学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戏曲专业教学的时代困境而提出。教学实施策略采取“创作剧目教学”中心制原则。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时计划的适当调整,以更新学生知识结构、打破学生程式化学习思维模式,达到在创作剧目中较好地运用程式化语言塑造角色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学内容涉及理论、技能、实践三方面,辅以因势

3、利导、因材施教、层层递进、互为促进及个性化辅导。  “戏曲角色创造”肯定了模仿性学习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剧目中的重要性,它与基本功训练、“成品剧目教学””的关系如图:  第一阶段:基本功训练———把子、腰、腿等训练  ↓↓  第二阶段:成品剧目教学———模仿性学习  ↓↓  第三阶段:创作剧目教学———角色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实施策略  1.增开专业理论课程,邀请各类专家授课  中等艺术院校戏曲专业的教学分为文化和专业两大部分。从课程结构和内容来讲,难以与创造性剧目的学

4、习相衔接。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调整,从三年级开始,增加《中国戏曲概论》、《楚剧简史》、《楚剧音乐概论》等理论课程的教学,所聘教师为专业领域内资深的专家。  表一:新增课程设置简表  表二:新增课程课表(学年)  (注:*为新增课程)  上述中,“戏曲角色创造”和“写人物小传”为核心课程。  “戏曲角色创造”的理论教学紧贴“创作剧目”的实践设置。其目的在于阐明戏曲角色的“扮演”特征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区别。从思维方式上逐步转变

5、学生的角色意识,即单纯模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对角色进行探讨,从意识—方法—技术三个层面逐步达到“角色创造”的能力。  “写人物小传”是“戏曲角色创造”课程的进一步延伸。该课程的设置,意义在于:改变戏曲演员长期以来,只重视扮演独立的角色,而忽略把角色放在剧情规定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人物处境等整体构架中分析的习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撰写人物小传的方法、途径,并在“戏曲角色创造”中较好的运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少年花木兰》的实验中,仅增设“楚剧简史”和“写人物小传”两门课程。上表所示

6、是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重新修订,用于《黄鹤楼》的实验中。每个学生都写了“角色自传”,其中,黄鹤仙子的扮演者沈丹文笔流畅。事后证明,对角色理解得越深,人物的塑造力越强。  2.“导演—教师”双重身份制,既教又导  给导演双重的身份定位,以既教又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创造。导演不仅导戏,还要教学生演戏;不仅要教给学生如何演,还要教给学生为什么这样演。导演除了指导学生在规定情境下人物的有机行动外,还注重传授程式、技巧,帮助学生认识角色、理解角色、创造角色。  1)排演创作剧目,提前导入相关历史、文化知

7、识  戏曲的剧目分为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三大类型。题材多取自历史、传奇、演义、神话或民间故事。从一定意义上讲,演戏就是以人物为载体,运用综合性的艺术手段,微观再现某一社会、文化、民俗的过程。人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人物的成长也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的土壤中。所以,在排演创作剧目之前,提前导入相关的历史、文化、民俗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这些是“戏曲角色创造”的基础。  如:在《少年花木兰》的建国以后,学校教育逐步取代了传统戏曲的“科班”教学,而“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式

8、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承袭下来。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基本功训练与“模仿”性的“成品剧目”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院团对戏曲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2005年、2007年,武汉市艺术学校分别以2002级武汉市艺术学校黄陂楚剧定向班和武汉市艺术学校楚剧班的学生为对象,转换教学模式,在“成品剧目”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了“戏曲角色创造”教学,创作剧目《少年花木兰》与《黄鹤楼》为教学实践成果。本文以此为例,对教学策略、手段进行系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