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中“人文”源意念的哲学思辨

中国哲学中“人文”源意念的哲学思辨

ID:22151177

大小:5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哲学中“人文”源意念的哲学思辨_第1页
中国哲学中“人文”源意念的哲学思辨_第2页
中国哲学中“人文”源意念的哲学思辨_第3页
中国哲学中“人文”源意念的哲学思辨_第4页
中国哲学中“人文”源意念的哲学思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中“人文”源意念的哲学思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中“人文”源意念的哲学思辨当前,“人文”是一个十分叫响的名词,有关“人文”的连缀名词更是不绝于耳。诸如人文精神、人文科学、人文关怀、人文素质、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景观、人文奥运等,不一而足。但是,究竟什么是“人文”,它的哲学内蕴和逻辑归宗在哪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真谙和理论诉求,人们似乎一时还不能十分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由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与哲学思辨的差异,中国哲学中的人文思想与西方基于人道、人的本质方面的立意并不相同,甚至还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人文(Humanity),在西方是一

2、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它的根本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思考人’思考人存在的根基,从而延伸到人的本性、本源及与自然的关系等,从个体出发到普遍的类。而在中国哲学中,“人文”的提出一开始就与“天”相对应,把人与自然清晰地分离出来,一方面昭示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一方面为人类的自觉行为树立了标杆。西方的人文主义从一开始就因为文艺复兴的缘由强调自我解放,因而不断地追求个性张扬。个人与社会,自我与团体永远是一对对立体,个性过于解放,团体就会受到影响;团体过于整肃,个体就会受到压抑。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灾难频繁,战争不断

3、的历史上成长起来的儒家思想,当然要把“人文”靠近于礼仪人伦上来,更加强调自我约束,也更加看重社会秩序。所以,“人文”在此就有了“化成天下”的作用。古代中国语言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有关“人文”的概念’都只是一个“文”字,只有认清了“文”的哲学意蕴,才能够对“人文”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至今,我们见到最早的“文”字,是于《诗经》和《尚书》之中。“思文后稷,克配彼天。”(《诗经·周颂·思文》)“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诗经·周颂·清庙》)“昔在帝尧,聪明文思,……日放勋,钦、明、文

4、、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虞书·尧典》)“曰若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咨文明,温恭允塞,……。”(《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尚书·舜典》)“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大禹谟》)“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周书·文侯之命》)从上面的“文”字我们看到,一方面它是和“天、帝”相匹对,是受上天的启悟而从“天、帝”中分离出来的;另一方面,它是属于人的“德行”,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后的独属于人的德性表征。虽然

5、这中间歌颂的后稷、尧、舜、禹等先帝伟人都是人间精英,但它却是人类社会由氏族社会迈向奴隶社会的君主之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标志。这就赋予了“文”在天人之际的课题中特别突出的道德标杆,它意味着:人是通过“文”来回应天命,从而展开天人感应,天地通达的事业的。春秋战国之前,天命论在人们的心目中还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些先王们,都是承天之命,来到人间完成“天帝”的使命的,是替天行道的上天之子。所以,明人唐顺之就说夫文者何?古先圣王经世之道。粤自上古洪荒朴野之俗未革,则君臣上下无别,人伦不明,斯人禽兽草木如也

6、。圣人有忧之,乃为之纲纪法度典章经维持之,使父子君臣夫妇兄弟莫不得其正,故谓之文。文也者,所以使万物各有条理而不相渎乱也。是以《书》称亮为‘文思’,舜为‘文明’,禹为‘文命’,夫子于尧亦曰,焕乎有‘文章’。谓至此而后变,朴而为文物,大中之道,始建也。由尧、舜至于三代,天下日向于文”。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先哲们“人”的主体意识早就崛起。他们认识到,人是区别于野兽的,是要革除野蛮洪荒之俗的。在古代先哲们的心目中,始终有“道”,即“天道”,“天道”使万物各得

7、其所;而圣人接受“天道”明示,开始了典章制度的修订。他们上承天运,下启人伦,使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各得其正。这无疑是一种勇敢的担当。人类从原始丛林中走出,经历了有巢氏、山顶洞后,真正地结成了社会,并形成了自己的人伦秩序。这就是“文”,它是只属于人类社会的。所以朱熹在他的《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子罕》中说:“道之显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人的主体意识带领着自己走出蛮荒,进人到社会之中。既为社会,就须有礼乐制度的制约,就不能使某些人为所欲为。所以,当礼崩乐坏之际,孔子就感叹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

8、乎!天之未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所谓“命”都是由人造成的,与天神无关。“呜呼!赐也,我告汝:命者,君子以为文,庶民以为神。”所以,后来的中国哲人大都对文有所论述,都认为它是对天道的秉承和发扬。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中庸》第二十六章)“古之所谓文者,即道也。君臣父子之敬爱,长幼夫妇之别,威仪之则,词章之恣,皆天理人事自然之文也,以之制礼而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