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30539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依据儿童认知心理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依据儿童认知心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是多层次的,小的创造发明是创新,学习中的创造性也是。教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来思考问题,寻求多样性地解答问题,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态势,使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广泛性、广阔性。 关键词:儿童;认知心理;创新欲望 :G622.0:B:1672-1578(2010)12-0163-02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正常人从儿童时期开始,都具有创造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依据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
2、创新欲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学习氛围愉悦、轻松,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1.1有需要才有创新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导者、调节者的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打破传统的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冲破传统的所谓好生与差生的界限,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功能,同桌之间互相说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互相检验自编题目的正确与否。如在教学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何比例以及自编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的应用题时,即可充分发挥同座位的这一作用。 在综合练习课上,教师可故意将题目做错,让学生指正,从而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不人云亦云,以激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的比的比值是1.”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对的,有一
4、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这道题是错的。理由是: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0呢?”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得出:两个外项的积是不可能等于0的。就这样,被激励的学生,通过踊跃发言,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了创新的欲望,维系了创新的热情。 1.2有好奇才有创新引力。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对新事物感兴趣,产生创新引力。 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体,并配上上底和下底,感觉圆柱体的几个面,这是学生们所乐于做的事情。紧接着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张纸横着卷和竖着卷得到的圆柱
5、体的表面积一样大吗?同学们答道:一样大。此处教者直接揭示答案:两种方法制作成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不一样大的。同学们很好奇,纷纷进行操作验证。正是这种好奇心理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展开想象,探索未知,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2、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多层次的,小的创造发明是创新,学习中的创造性也是。教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来思考问题,寻求多样性地解答问题,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态势,使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广泛性、广阔性。 2.1
6、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与创新有直接关系,是创新的中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多种方法,关键是给学生思维发散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从多方面、多角度和多条途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学了比例的应用以后出示:制药厂生产一种盐水,盐和水的比是1∶19,如果用盐5000千克,应用水多少千克?学生在解答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或几种自己所喜欢、所理解的方法解答,只要能说出理由。这样让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洁方法,并渐渐地趋向创新。 2.2在开放中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7、特别是要创新地处理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在填空题教学中,人们习惯于一空一答的思维方式,忽视了思维的发散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求在填空题教学中,也给学生思维发散的机会。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出示这样一组题目:“0.5∶0.25=()∶(),2∶6=()∶(),14∶15=()∶()”。这组题目的显著特点是答案具有开放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练习后基本上达到了激活创新精神、解放创新思维的目的。 3、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列宁曾指出,人的认识是“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
8、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人的学习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再把学得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得的知识和理论。 3.1引用“他山之石”,培养创新能力。各种知识不是孤立无援的,数学与语文、劳动、生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教学文字题、应用题时要借助学生的语文能力来理解题意。又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