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好高中体育课应注重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上好高中体育课应注重的问题(青海省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青海海北812200) :现在实行的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做为学校体育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因此,如何上好体育课,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全方面素质得到大的提升使之终身受益。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指导思想;锻炼意识;发展 :G633.96:B:1672-1578(2012)05-0216-01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
2、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三基”教育和增强体质教育。教学上采用“填鸭式”或“灌输式”的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漫长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断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实行的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做为学校体育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因此,如何上好体育课,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
3、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全方面素质得到大的提升使之终身受益,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进行了大胆尝试,并收到了一定成效。 1.要始终树立健康至上的指导思想 要适当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传统教学思维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竞技项目的教学模式,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适当地减弱甚至弱化这种教学模式,要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树立起一种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观念,这样才能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而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增进学生身心
4、健康这一目标出发,是当前体育教学的重要的思想观念,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自我完善的最后阶段,也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要让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资料显示,我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的3倍;某学校在对3000多名中青年教师进行的健康普查中发现,75%以上的人患有顽疾;2005年对
5、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材料揭示,60%以上的人患有疾病,平均寿命为58.52岁,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少10岁,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下降,学者英年早逝现象屡见不鲜。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得到深刻教育,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的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去进一步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 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
6、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4.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
7、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要切明白,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体育
8、教学中教师的举止言行、衣着仪表、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无不作为个体文化以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师应该以自己对学生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