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29265
大小:883.52 KB
页数:88页
时间:2018-10-21
《来昌艳-中风病的中医诊治及预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风病的中医诊治太原市中医医院来昌艳中国的卒中现状近30年来我国脑中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病例200万人,每年死于脑中风超过150万人,中风后存活者约有600~700万人。在存活的病人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约有1/4~1/3可能在2至5年内复发。脑中风已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中风概述中风又名卒中,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病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医中风表现者,均
2、可参照中风辨证论治。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1、动脉瘤破裂引起:1)先天性动脉瘤腔出血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2、血管畸形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4、其他脑出血1、高血压性脑出血2、继发于梗死的出血3、肿瘤性出血4、血液病引起5、淀粉样脑卒中6、动脉炎引起7、药物8、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9、其他脑梗死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梗死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其他3、腔隙性梗死4、出血性梗死5、无症状性梗死6、其他中风概述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有昏仆、抽搐、半身不遂、言语不利、麻木,与自然界“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
3、似,故古代医家取名“中风”,或称为“卒中”。本病名初始并不专指,还包括《伤寒论》外感病中的太阳表虚证。直到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明确区分。对于中风的分类,《金匮要略》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明代李中梓又明确将中脏腑分为闭证、脱证。这种分类方法沿用至今。中风病位学说中医对中风病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wan)于上,使人薄厥“。已经认识到中风在上在脑,惜后世未予重视。唐、宋以后,更重视“心火”、“肝风”。近代西医传入,衷中参西派借“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
4、冲犯脑”学说,结合西理提出中风病位于脑。《中医内科学》第6、7版教材明确提出中风病病位在脑。中风中医病因学历史沿革传统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经历了从外因说到内因说的发展过程。《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中风。“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中风中医病因学历史沿革秦汉晋唐时期主张外风所中,多从“内虚邪中”立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真气去,邪气独留”学说。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脉络空虚,贼邪不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也有“风偏枯者……受于风湿”;并擅用祛风通络方药,
5、如《千金方》的小续命汤、《内经》大秦艽汤等。中风中医病因学历史沿革宋元明清突出以“内风”立论。金元时期,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水不制火”。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震亨则主张“湿痰生热”,“痰生热,热生风”。明清以后,“内风”致病的观点日趋形成。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倡导“非风”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清代叶天士首创“肝阳化风”学说,清末民国之初,在西学影响下,王清任认为是瘀血入脑,主张“气虚血瘀”,创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治疗从此深入人心。中风中医病因学历史沿革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中风皆由内因所致。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等进一步发挥,认为该病乃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
6、脑所致,从而使中风的病因与治法逐渐完善。重视肝肾阴虚内风窜动,强调滋水涵木平肝熄风,多用地黄饮子、镇肝熄风汤等。中风中医病因学说瘀血说内风致中说火热致中说腑实说因痰致中说气虚血瘀说外风致中说毒损脑络说气血逆乱肝火、心火上犯于脑虚火风痰气血中风病的病机阴虚、气虚肝风、外风气逆血瘀风痰、痰湿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内伤积损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外邪侵袭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内风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中风病诊断标准(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昏蒙。(2)急性起病。(3)病发多有诱因,未发之前常有先兆症状。(4)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中风病分期标准(1)急性
7、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证最长至1个月。(2)恢复期: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3)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辩证要点1、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意识清楚,伴见语言、四肢症状,病情轻。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欠清、模糊,病情重。(1)中络: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而无神识昏蒙者。(2)中经: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3)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