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04859
大小:302.61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7-11
《中风病理论渊源及诊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风病理论渊源及诊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孙西庆第一部分:理论渊源第二部分:诊治第一部分理论渊源《内经》对中风之名的定义1中风之名始见于《内经》,指外风,“饮酒中风…入房汗出中风…新沐中风”,“五脏之中风奈何?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2风病范围广,包括内外风,含许多不同类型的疾病3煎厥、薄厥、大厥、巅疾、瘖痱、击仆、偏枯、偏风属于中风病范畴《内经》对中风发病的认识1提出了“风为百病之长”2与感受外邪有关,“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3与烦劳有关,“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居于夏,使人煎厥。”
2、《内经》对中风发病的认识4与暴怒有关,“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5与体质、饮食有关,“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6与肾虚有关,“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内夺,指房劳伤肾,内夺精气而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风病的分类根据病邪之轻重,病位之浅深,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病情阶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张仲景对风病的发病认识1外感,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3、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桂枝汤证2内虚邪中,“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3提出了五脏中风张仲景对风病的治疗1清肝化痰,养血祛风,适宜气血亏损,虚阳上越,痰浊风寒痹阻的中风,候氏黑散,“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2清热降火,镇惊熄风,适宜五脏火热炽盛,血热上逆的中风,风引汤,“风引汤,除热瘫癎”3滋阴降火,养血熄风,适宜阴血亏损,肝风心火上扰的狂妄证,防己地黄汤,“防己地黄汤,治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风病记载达
4、59种,并从病因、病机、病变方面作了具体的记述2理论阐述未越《内经》范畴,但对某些风病症状的描述较《内经》详尽3对风病的范围扩大,癫狂、痉挛性疾病、惊悸、一些皮肤病包括在内唐《千金方》《外台秘要》1集录了大量治疗风病的方剂,对后世治疗中风病影响深远2许多方剂目前仍在应用3不足之处:①每方没有明确的应用指征和适用范围②没有针对不同疾病的理论性解释4《外台》开始从内因认识风病,提出了饮食、劳役、思虑是引起中风病的根源金元时代1突出以“内风”立论,中风病因学的大转折2具有代表性医家①张元素:主热,“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②刘河间
5、:主火,“心火暴盛,肾水虚衰”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茯苓、麦冬、菖蒲、远志。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大秦艽汤:疏风清热,养血活血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药物组成: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熟地、茯苓、独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
6、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在中风论治中,着重论述了中腑、中脏二证的证治,如:“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着中脏之证。”中腑治以小续命汤。按六经辩证论治,中脏者,以三化汤通其滞。刘氏在病机上突出“内风”,但在治法上并未完全排除发散外邪之法。更为可贵出是,刘氏还对中风先兆症作了阐述,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宜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为防治中风提供了经验,对中风预后言:“诸筋挛虽势恶而易愈也,诸筋缓者难以平复”。③李东垣;主气,属“正气自虚”。“中
7、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多有此疾。”李东垣认为中风为病,必是由于人之元气亏损而成,偏重于正虚而致中风。人之行坐转动,无不赖元气之推动。若元气亏损,气不能行于周身,血因之而不能滋养经脉,经脉失于气血之充养,故致肢体软弱无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故有“邪之大者,莫若中风……必中虚”之论。李东垣在治法上言“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确立了“和脏腑”“通经络”的治疗原则,治疗上采取针药并重治之,其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虚风内做,痰厥眩仆。针对“气虚”创制了补中益气类方,为现在中风后遗症期出现的气虚证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④朱丹
8、溪:主痰,“湿痰生热”,“东南之人,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疗上立“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治疗原则在治痰时提出“治痰先治气”、“气行则痰行”的原则。对卒倒又见痰涎壅盛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