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19178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6
《关于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的几点思考:通过多年建筑工程专业对口高职教学经历,对该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的意义、依据、理论基础、内容和步骤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 2011年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2011年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高职自主招生将扩大招生对象范围,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允许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这一政策的推开,目的是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不断
2、扩大,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氛围。从某种角度讲,这一政策也间接地推动了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虽然,之前也一直有中职升高职的对口高职招生,但是,比例相对于总的招生数量来讲是较低的,并未引起很大关注。今后,中职毕业生将可能成为高职的又一个主要生源。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对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中、高职概念的界定 中职: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我国中等职业学校
3、共有四类: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 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属于大专层次教育,主要招生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和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毕业生可以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报考本科(专升本)、研究生教育,继续深造。 二、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的意义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把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起来的目的是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
4、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建筑工程专业是我国职业教育中专业建立时间较早、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学科分布广泛、就业缺口较大、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专业素质较低的一个专业。中职阶段的学校大多数开设了本专业,拥有的专业学生也很多。该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对今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与建筑工程专业有着各种联系的相关专业还很多,如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测量、道桥、建筑工程机械等,所以,对它的研究同样对其他相关专业以及具有类似特点的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也有一定的影响和价值。 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构建出一套合理的建筑工程专
5、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减少两层次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对口教育有相当长远的发展前景。研究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对建筑工程课程建设,对建筑工程职业教育,对建筑行业继续教育,以及改变建筑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的社会印象有重要意义。 三、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面临的问题 1、中、高职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的矛盾,高职阶段课程设置对中职学生继续教育的作用。 2、针对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工程专业高职阶段课程标准制
6、定的框架和方向。 3、针对中职毕业生的特点,对口高职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四、研究依据 1、教育心理学依据: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学习累积心理,越是有前提、有准备的学习,在学习中产生的同化作用、迁移作用就越明显,学习效率也越高。建工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在这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既不能完全割裂,也不能完全重复,必须有所衔接,搭起一座将中职教育过渡到高职阶段的“引桥”。 2、教学论依据:知识因素、技能因素、态度因素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只有具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需的这些因素的学生
7、方可入学。否则,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偿教育。 3、课程论依据: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时,既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学校除制定建筑工程专业统一的课程标准外,还必须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建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更好地衔接。 4、经济学依据:由于建工专业教学资源的高消耗和高价格的特点,以及学校、学生等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要求教学活动过程能实现效益和效用最大化。因此,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减少衔接损耗的模式,要坚持节约、经济的原则,使整个课程衔接系统的每一个
8、衔接点,都能实现最优化。 五、理论假设 1、课程体系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理论 建筑工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