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

《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

ID:21877975

大小:56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5

《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_第1页
《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_第2页
《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_第3页
《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_第4页
《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容成氏》中堯讓賢部分的簡序調整芻議(首發)孫飛燕清華大學歷史系《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中有關於堯求賢者而讓的記載,按照整理者李零先生的編排,這部分簡文如下釋文為寬式。:是以視賢:履地戴天,篤義與信,會在天地之間,而包在四海之內,畢能其事,而立爲天子。堯乃爲之教曰:“自【9】入焉,余穴窺焉。”以求賢者而讓焉。堯以天下讓於賢者,天下之賢者莫之能受也。【10】簡文“自入焉,余穴窺焉”,李零先生認為講的是堯暗中考察賢者的行為。他的解釋是:“指鑿孔於牆,令試用者入其內,自外觀察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258頁,上海古籍出版

2、社,2002年。但是這種理解有兩點可疑之處:首先,“自入”從語法和文意上都難以講通。第二,這種考察賢者的手段,實在是令人感到非常奇怪。難道在牆上鑿一個孔,而堯通過小孔窺視被考察者就可以判斷一個人賢或不賢嗎?實際上,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於,簡10所謂“余穴窺”的“余”字並非“余”字,而是“宗”字,整理者對簡9和簡10的編排是錯誤的。該字字形如下:“宗”、“余”在楚文字中字形相近,尤其是該字上部恰恰不清楚,所以整理者釋為“余”字,學者均無異議。不過在《容成氏》其他簡中既有“宗”字:(簡41)(簡46)也有“余”及“余”作為偏旁的字:(簡25)(簡27)(簡29

3、)將該字與“余”及“余”作為偏旁的字相比較,可以發現其差別主要有兩點:一是沒有“余”字最下的一撇;二是該殘字的豎筆也沒有像“余”那樣穿過第二橫筆到達第一橫筆。因此,其字形應該還是與“宗”接近。孫偉龍先生在討論戰國楚文字中的“宗”、“余”二字時,指出二者已經容易混淆,既有寫法近似“余”字之“宗”,亦有譌近“宗”形之“余”。但他更進一步指出,具體到個體的書手,在使用“宗”、“余”二字時大多會有意加以區別。他列出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5冊中“宗”、“余”二字同出的簡文五篇,現將其表引用如下:篇名宗字余字(旁)《上博一·孔子詩論》5·215·21指的是第

4、五簡第21字。24·2527·16《上博二·從政》乙4·21甲2·12甲1·17甲14·4甲5·15《上博三·周易》33·1714·114·1014·2514·3315·933·30該字為筆者所增。《上博三·彭祖》4·172·302·525·216·223·10《上博二·容成氏》41·3746·210·329·427·725·8孫先生指出,在五篇“宗”、“余”二字同出的簡文中,“宗”字不加羨符“丿”、“口”,“余”字則大多數都使用羨符“丿”、“口”,只有《容成氏》篇使用了一例沒有羨符的“余”字。應該是書手為了區分“余”、“宗”二字,才有意識地這麽做。孫偉龍

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羨符研究》100-101頁,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指導教師:李守奎。孫先生所言《容成氏》中沒有羨符的“余”字,正是我們討論的這個字。可以看出,五篇簡文中“宗”、“余”二字界限井然有別,唯獨《容成氏》該字被認為是唯一的例外,作為沒有羨符的“余”字處理。筆者認為,這所謂的“例外”恰恰從反面證明該字不是“余”,而是“宗”字。也就是說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一冊至第五冊中,二字在同一篇簡文中沒有訛混。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該字釋為“余”在文意和字形上都有問題,當釋為“宗”。這樣簡9與簡10的編連自然也就行不通了。筆者認

6、為,簡10應該上接簡31:孝唇(?)晏昌貴先生認為該字與第八簡“於是乎始語堯”之“始”字和第三二簡“治爵而行祿”之“治”字絕類,讀為“慈”。(晏昌貴:《〈容成氏〉中的“禹政”》,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第363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郭永秉先生讀為“始”。(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4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陳劍先生原釋為“唇”,(《上博簡<容成氏>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注14,《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第334頁),後在網上討論中放

7、棄此說。(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824)筆者認為,該字左半字跡磨滅,晏先生對字形的分析言之成理,但似乎也不排除是“唇”字的可能性,此處暫釋為“唇”。,方爲三俈,救整理者誤釋為“”,(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27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陳劍先生首先改釋為“救”,(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第330頁)其說可從。聖之紀:東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以越淩瑜、秦樺林讀為“越”(《釋

8、楚竹書<周易>之“”》,《周易研究》第16-17頁,2007年第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