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49487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5
《化学教学中的形象性比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化学教学中的形象性比喻: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一些化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并恰当的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化学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合理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概念;抽象;比喻 :G633.8:A:1002-7661(2011)09-063-01 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一些化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教师授课时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对于某一较为抽象概念的介绍或
2、对于某一关键性问题的理解阐释,尽管费尽周折反复讲解,但学生依旧无法理解,使教学陷入困境。要想改变化学教学中的上述情况,合理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比老师在那干巴巴地讲效果要好得多。恰当的比喻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从而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的直观教学中除了实验之外,还要使用模型、标本、挂图、多媒体等手段,但对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来讲,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是比喻。 比喻俗称“打比方”。对一些化学中抽象的概念、原理等,限于条件难于用实验或其他手段时,常用比喻的方法;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某些弊病也可巧用比喻,以利纠正错误,使学生加深记忆。
3、 比喻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用简易的道理比喻深奥的化学原理或抽象的概念 如在讲到“电子云”这个概念时,可以用假想的给氢原子照相,再把很多张氢原子瞬间照片叠印结果来说明电子云。还可以用蜜蜂采蜜来比喻电子的运动状态,从而来帮助学生对电子运动状态的理解。再如,用一个水桶,上边一个进水管,下边一个出水管,开始时进水多(比作正反应速度)、出水少(比作逆反应速度),桶内的水越来越多。如在同样时间内,进、出水的量相等,桶内的水不再增加(比喻正逆反应速度相等),达到动态平衡。再如,讲到核外电子排布中的泡利原理,此原理抽象、难懂。为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可以这样比喻:“这就好象在同一所学校,不可能
4、有两个同学同坐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小组同一张课桌的同一头”。这样比喻之后,学生一下就恍然大悟了。善用比喻,能够丰富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用宏观比喻微观 假设原子如一个直径十米的大球,则在球心的原子核只有一粒芝麻大,比喻原子中原子核很小,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隙。原子轨道可用体育场观众席区域来类比。通过计算1滴水(约0.05毫升)中水的分子数(约167*1021个)来比喻分子之小及阿佛加德罗常数之大。 用“打”这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量的单位,比喻大数量的微粒集体——摩尔的概念。 三、用虚构的事实比喻化学事实 在去除杂质以提纯物质时,由于使用试剂不当而引入新杂
5、质,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为“前门驱虎,后门进狼”或比喻为“迎新弃旧”。 学生在实验仪器连接、装置过程中,常常出现错误,除了分析原因外,可以把它比喻为帽、衣、裤、鞋在人体上的穿戴部位不能错。又如,知道某溶液的体积(V)、密度(d)及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要求溶质的质量,正确列式应为:溶质的质量=v*d*%或d*v*%。但有些学生却列为:溶质的质量=%*v*d或%*d*v虽然最后得数相同,但后两种列式违反逻辑性与顺序性,同样可以用上述的比喻,以利于领会。 四、图示比喻 如用纺锤形(或哑铃形)比喻P电子云。用二个汽车轮胎比喻苯环平面上方和下方大∏键的电子云。用闭合磁场中自旋反向相吸,自旋同向
6、相斥比喻同一轨道电子自旋情况。又如书写化合物的电子式时对学生说:离子化合物中的成键电子是“私有制”归阴离子所有,因此用“篱笆”〈括号〉围住,同时标出“贫富”〈得、失电子数目—电荷数〉;共价化合物中的成键电子是“股份制”合股经营,围不得“篱笆”,分不“贫富”。 比较贴切的比喻,能使表述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利于领会。但使用比喻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用作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才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对比联想 2、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具有相似性,但又不失科学性 3、要注意思想性,不要落于庸俗 总而言之,我们的周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只要我们做有心人,随时都可以采撷一
7、些客观现象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在丰富学生表象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善用比喻还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原理等变得具体简明,为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律、掌握理论知识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浅近的比喻作知识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识水平之间的同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