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45817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5
《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有责任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学习习惯;学生发展 :G623.2:B:1672-1578(2010)09-0143-01 目前小学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课堂教学改革遭遇到的最大挑战我认为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可以说
2、,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有效性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
3、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建立联系,学生应该是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走进课堂的。国家攀登项目“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首席科学家杨雄里教授研究认为:至今为止,尚无灵丹妙药使孩子变得更聪明。但从神经生理角度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
4、 1.1勤于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疑问才会促使深入思考,才会获取新知。质疑也是创新的基础。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果做好有效的课前预习工作,可以说是为学生与教师携手进入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一张有效的通行证。 1.2勤于积累。语文阅读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海洋生物、中外科学家、艺术家等等,无所不有
5、。课本内容的时间、空间的跨度之大,是其他教材难以相比的。学生阅读这样的教材,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深入理解课文。更谈不上鉴赏、评价课文的。我们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会广泛利用现代的社会通讯技术、教育传播技术、大众传播、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甚至于家长、同学等来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不可错过。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语言。背诵是大量积累材料的最有效方法。对于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佳句名篇,应该提倡学生背下来。 1.3勤于实践。叶圣陶先生说:“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
6、使用才能练习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学好语文必须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养成勤于实践的习惯。就以学生习作为例来说,我们必须千方百计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实践证明:写日记是积累作文素材,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的有效方法;是练习作文基本功的最佳方式。再如教材中安排“自己办手抄报”“学写春联”等活动,教师可以在班级内以评比、学习、交流的形式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借助工具书、图书资料,获取知识和搜集信息的习惯,训练学生的书写、词语运用,开阔视野,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2、把学生发展作为
7、出发点和归宿 传统的教学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不再把自己当作是权力的代表,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 2.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有效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课堂上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把笑容、激情带进
8、课堂,最大限度地宽容、理解、善待学生,切忌将生活中的烦恼,工作中的挫折等情感因素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