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63384
大小:8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中医诊断为腰痹病(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一、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痹病(TCD编码:BNQ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版),从以下三方面作为诊断论据。一、病史和症状(一)多系中年人,常有腰部外伤史。且有弯腰拾物、身体旋转后出现腰痛史。(二)病人初为腰痛,继则向
2、患侧臀部、大腿、小腿、足跟部放射。(三)弯腰、咳嗽,喷嚏等皆可引起放射痛,卧床休息可减轻。(四)以上症状可因轻微扭伤或活动后复发。二、体征(一)腰椎出现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二)腰部活动受限。(三)压痛点常在骸核突出部位,如腰椎4/5或腰5/骶1间隙及其患侧椎旁,常向下肢放射,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亦有压痛。(四)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常有麻木区,可伴有拇趾背伸肌力减弱。(五)膝及跟腱反射可正常或减弱。(六)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阳性,压迫症状越重,抬起角度越小。(七)小腿及足部肌肉轻度萎缩。三、放射线检查平片排除其他骨病,有
3、无腰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或不等宽、椎体上下缘增生等。侧位观前窄后宽者更有诊断意义。对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椎管内、硬膜外、椎间盘造影协助诊断。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对病变部位和突出程度的判定较X线检查更为明确。2.疾病分期5(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气滞血瘀证风寒湿阻证湿热阻痹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版)的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2.患者适合并
4、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BNQ010、ICD-10编码:M51.202)的患者。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4)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或腰椎畸形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
5、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尿酸、风湿免疫系列。(3)心电图。5(4)胸部X线片。(5)腰椎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6)腰椎CT和/或腰椎MRI。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血脂等。(八)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中药溻渍、射频、低频脉冲电、中频脉冲电、高频脉冲电、中药蒸汽浴、针灸、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2.牵引疗法3.其他外治法:敷贴
6、、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水针疗法等。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风寒湿阻证:祛寒行湿,温经通络。湿热阻痹证:清热利湿,舒筋止痛。肝肾亏虚证:补肾固腰。阳虚兼温肾,阴虚兼滋阴。5.运动疗法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手法和脱水、止痛、放松肌肉、活血通络、改善局部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九)出院标准1.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要延
7、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并在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和/或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5XXX医院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BNQ010、ICD-10编码:M51.2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5天实际住院日: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天)年月日(第3-6
8、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完成入院记录□完成初步诊断□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上级医师查房,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注意事项□实施理疗等治疗措施□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并行诊疗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