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

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

ID:21641236

大小:100.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23

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_第1页
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_第2页
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_第3页
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_第4页
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从线性到非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回顾、现状与展望张玉明,刘德胜(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从最初企业是生产函数、契约到企业是复杂适应系统的认识深化,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开始从线性向非线性过渡。本文以企业成长理论从线性到非线性转变为主线,梳理企业成长理论的演进脉络。通过对众多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适用边界和应用性分析发现,非线性在企业成长过程发挥了主导作用,并指出从内生和外生两方面互动的视角建立非均衡、非线性有机统一的企业成长机制,可对企业成长规律给出更合理的理论解释。关键

2、词: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复杂性;企业成长:F270    :A    :1000-5285(2010)01-0023-06 收稿日期:2009-06-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编号:07BJY008),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模型构建及其效用分析》(编号:Y2006H06)阶段性成果,项目主持人张玉明教授。 简介:张玉明(1962— ),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刘德胜(1980— ),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

3、士研究生。  一、引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线性到非线性的发展。线性科学认为因果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有什么样的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果,以线性时间可逆和还原论的均衡为特征。20世纪60年代后,通过对混沌、孤子和分形理论的研究,关于部分如何到整体的解释与传统理论已有很大区分,事物、系统、关系的生成不再是简单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而是通过不断竞争、跌代、突变,从无序到有序、非直线性、具有较高波动性的过程。以静态、可逆、孤立、还原为主要特征的线性分析模式已难以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有必要建立和形成新的研究范式。渐渐地以还原论、简化论和机械决

4、定论等为主要理念和方法的牛顿力学线性思维方式,开始向建立在耗散结构、协同论、突变论等基础上的非线性分析范式转变。从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历程来看,对企业的认识经历了从生产函数、契约,到生物体,再到后来的复杂系统等的转变,这实际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企业中的反映。通过重新审视企业成长理论,分析其演进的内在逻辑,探索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方向:即从线性到非线性,认为企业成长应当从内外互动的角度建立起非线性成长机制,方可有效解决企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二、回顾:线性企业成长理论形成企业成长理论思想渊源久远,从马歇尔对企业成长规律的阐述到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

5、及彭罗斯的企业成长论和钱德勒现代工商企业成长论,再到纳尔逊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等,对揭示企业生存和成长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世纪以斯密(1776)[1]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诞生,他认为企业存在的理由是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企业成长取决于市场范围和分工程度,可以用企业雇佣人数和分工程度作为企业成长的度量标准。这实际上是从企业外部来看待企业成长,不重视要素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在以牛顿力学为主导的时代,经济学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难免受到牛顿力学的影响,分析和处理问题过程中2010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No11,2010 (总第160期)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General,No1160带有机械论的痕迹。19世纪新古典经济学出现,此时是经典物理理论的鼎盛时期,学者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会自然地借用本体论和机械论隐喻。马歇尔(1890)[2]在坚持规模经济决定企业成长古典观的同时,从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和企业家理论等方面论述了企业成长,指出经济学家的目标在于经济生物学等。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抽象成一个同质的“黑箱”,致力于建立一般均

7、衡体系和机械力学式的科学,属于简单性世界观,事物运动过程都是可逆的。20世纪初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打开了企业“黑箱”。科斯(1937)[3]开创了交易费用理论先河,他认为企业成长动力源自交易费用的节约。威廉姆森(1975)[4]用资产专用性理论来解释企业规模或边界,企业边界的扩张或收缩服务于最大限度节约交易成本目的。格罗斯曼等(1986)[5]通过强调资产所有权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纵向一体化的含义。他们的研究丰富了企业理论研究,但不忽视企业生产属性,仍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没有考虑企业与环境的互动,企业的出现具有机械式的决定性等,新制度经济学

8、还处于线性范式框架下。20世纪50年代,彭罗斯(Penrose,1959)[6]对企业成长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企业成长是纯粹的内因成长。后来学者对其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