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96705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从“人不知而不愠”浅谈如何称之为“君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人不知而不愠”浅谈如何称之为“君子”摘要: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典籍《论语》中,“君子”一词有上千次的提出,本文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引,浅谈对孔子“君子观”的认识。 关键词:君子仁苛求宽容积极 1.引言 在中华民族浩瀚如烟的文化语汇中,“君子”这个字眼从来就是一个定位颇高的人格取向,做一个格调高雅品味脱俗的谦谦君子,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典籍对我们后人的影响依然甚深,本文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理解来浅谈何谓君子,以及我们要怎样做才能称之为“君子”。 2.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2、乎?”的理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这句亲切的家常话,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洞悉伟大灵魂的视点。《说文》中,“愠,怒也”。朱子集注:“愠,纡问反。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人不知”则是心怀天下者最为苦闷的状态。《论语》首章所言,自己的学说被社会、被时代共同遵循、实践,自然令人喜悦。对于“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杨伯峻先生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中的“知”是“知道,晓得”的意思。并分析为,“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学者张燕婴给出的解释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有的学者认为,此处“知”为“
3、智”,是通假字,作“智慧、聪明”解,更合理。不论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个“知”,则都是在讲为人的态度,做一个有德的君子。在孔子质朴的文字里,蕴藏着我们想要的所有答案。我们是凡人,活在世上,没有人可以潇洒到完全不在乎别人态度的程度,当我们面对漠视、误会、敌意乃至背叛,心情如何呢?是恼羞成怒还是选择回击与报复,还是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以一个君子的态度来对待。 3.何谓君子 3.1“仁”、“智”、“勇”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智、仁、勇,一处说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另一处几乎一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里所谓的“道”,完全可以理解为内修
4、的工夫。虽然孔子自谦地说,我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道”,但他还是给我们说清楚了,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所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见义不为,无勇也。”一个人有勇无义,必然是一个莽夫,“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有勇有义真君子,圣人的话简单明白,贵在能够真正领会并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 3.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这似乎把君子放在一个很空虚的地位,但是
5、表现了君子在这些方面的柔韧性,君子之道,更能有相当的空间,是对孔子中庸之道的发展,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对中庸,直接解释就是“中间的常道,内在的道”,这是在强调一个君子的德性,不光是在行上,是超越天地的人类的大智慧。 4.个人对“君子”的浅显认知 4.1独善其身,对事从容不苛求 独善其身”,即“修道立德”和“德行一也”。思远志广,人生穷达由“时”决定,真正的“君子”应当德行始终如一。君子追求显达,是为了兼济天下。有时生不逢时,仍不应当忘记“修道立德”,应当做到“独善其身”。努力完善德行,并以之作为追求的目标。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
6、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4.2宽容待人 人,是应该学会宽容别人,才能放出异彩。懂得宽容的人,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不是为了什么,而是什么都不为。“人不知而不愠”“得饶人处且饶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古训都是教导我们要宽容别人。因为宽容而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先天与后天,必然与偶然的无数沟壑横亘在我们之间,横亘在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瀑布在失落的时候,却还要创造一道壮观的风景,让我们相信宽容的力量去做一个“人”。 4.3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向
7、往富贵显达,但由于时运不济,并非人人都能够达到这样的理想或愿望。人应该怎样,或者说人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态度,在孔子那里,答案是十分明确的,用《穷达以时》的话说,就是“君子敦于反己”,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说法便是:“君子求诸己”。既然穷达取决于时运,毁誉在于他人,这些都属于天,是自身无法决定的,那么人就应当求于自己,因为人的德行如何只能取决于自己,与“天”无关。正因如此,人不应该停顿在现实的“不遇”中。 5.结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