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21239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2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分析企业人才管理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分析企业人才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某企业的现状 某企业始于2008年的一家医药科技公司,于2010年变更为现在的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民营家族企业,主要从事中间体、原料药的研发、生产、销售。 公司销售额每年均保持快速增长。在销售每年翻番的情况下,员工也每年成倍增长,由此带来的人才管理问题也非常突出和显着。 二、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流失严重 目前公司已有员工215人,研发人员约40人,其中博士共3名,硕士9名,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98名。从公司员工过百之后,人员开始流失。2011年共招24人,流失率为0;2012
2、年招113人,离职16人;2013年共招168人,离职98人,离职率达34%。 2012年离职的人员中主要集中学历低的操作工人,且大部分均在试用期阶段离职。 2013年的离职98人中:按学历分类,可分为博士2人,硕士2人,本科及大专45人,中专13人,其他36人。按部门分质量控制共有24人,除部门经理和两名主管之外,人员全部为新员工;车间28人,制剂5人,工程12人,EHS5人,上述部门人员包括部门负责人无乎全部为新人。研发10人,离职率也高达50%。 2.人才失衡,人才错用 大多数部门的人才与公司的规模及发展不成比例。除研发部门外,其他人员
3、严重不足,同时专业也与从事的岗位不匹配,专长与职业不对口,兴趣与岗位不匹配。比较典型的部门为研发和质量控制。 研发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同时所学专业均与目前所从事的岗位相匹配,目前总人数有40人。而与研发相匹配的质量控制部门,人员总数为22人,也基本为大专以上学历,但是所学的专业或工作之后从事的岗位与检测相关却只有5人。同时11人工作时间不足1年。一般同行业公司的常规人数配置为研发部门:质量控制部门为1:。 而其他部门同样面临着人才不足,人才专业与岗位不匹配,工作经验少等两难的境地。 3.过分集权 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已由几十人的公司变成了几百
4、人的公司,而总经理的管理思维仍停留在几十人的状态,所有事情第一负责人均为自己,所有事情均事无巨细的过问,但因公司变大,往往出现顾此失彼。另外,经常出现管理错位,总经理在履行部门经理的权利,而部门经理做一般员工的事。 4.任人唯亲 在用人和做事时往往任人唯亲,任人唯熟,选人用人时不问人的人品和才能,只以同自己感情好坏、关系亲疏为标准,选拔使用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造成了大多数员工对于企业认同感不强。 5.人力资源管理不足 2013年及以前,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由一业务副总经理兼职承担,2013年下半年由一专职的人员负责,但所学专
5、业与人力资源无关,仅仅局限于员工招聘和员工档案管理等浅层次的工作,缺乏有效的招聘体系,缺乏完整的人才规划,无法正确估计公司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般采取现缺现招的办法。 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管理,也无法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与人才储备。 三、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的原因分析 上述存在的人才管理问题实际上是相互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不足导致人才失衡人才错用;过分集权,任人唯亲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反过来又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上述问题可认为由以下原因产生: 1.缺乏有效的激励,员工难于自我
6、实现激励问题是管理心理学诞生的基础,仍是目前研究的核心问题。激励就是通过唤起人的需要,引发、维持和强化人的动机的过程。也就是说,激励就是通过激励手段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而目前该企业几乎没有激励措施,事实上,很多岗位设计和薪酬设计等诸多不合理,对员工缺乏公平性和针对性,导致员工能力提升受阻和薪酬增长停滞,同时压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必然导致员工流失。 2.缺乏差异化管理,员工没有归属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下,每个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体能力和个性特征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人才错用完全忽视
7、了这种不同,从而导致了员工的特长无法发挥,特别是不善长管理的人用在管理岗位上,对其管理的部门造成致命的伤害。同时任人唯亲,使员工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这些都使员工产生一种离心力,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3.缺乏领导者的魄力和心胸,员工没有主人翁精神虽然,大多数场合声称“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但实际始终摆脱不了“我出钱,你干活”的狭隘思想,不能真正把员工放在与企业平等的位置上。 四、解决的对策 1.制订公平合理的激励政策,帮助员工自我实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种需要:生存、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调查清楚每个员工真正需求的是什
8、么,并将这些需求整理归类,然后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帮助员工满足这些需求。同时在执行这些激励政策时,一视同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