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学设计

ID:2150260

大小:2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14

《秋声赋》教学设计_第1页
《秋声赋》教学设计_第2页
《秋声赋》教学设计_第3页
《秋声赋》教学设计_第4页
《秋声赋》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秋声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秋声赋》教学设计《秋声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2.能借助本研习,体会作者在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素养。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学习本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2.能借助本研习,体会作者在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教学难点:1.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的认识和体会。2.学习本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教学方法: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2、讲读结合,学生自主探讨,用评点法研习本。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人多悲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人才子,抒发了秋的悲伤。“宋玉悲秋”典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辨》宋玉是抒发悲秋之情的第一人。后很多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看一下宋代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是否有新颖之处。(板书题作者)作者简介(PPT)注释1二、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1.字音悚(sǒng)然萧飒(sà)鏦(ōng)鏦铮(zhēng)铮砭(biān)人肌骨戕(qi

3、āng贼2.释词义(见注释)3.通假字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4.古今异义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古义;自然。今义:天空)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词类活用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6.言句式胡为而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的,是……)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现在回答一下,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明确

4、:1—2节三、研读第一节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明确:秋声2.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秋声的?明确:比喻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化虚为实的手法)。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势的猛烈。从这些秋声的“形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秋声的什么特点?明确:悲四、研习第二节1.第一段是写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

5、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提示:从表达方式上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2层)明确:对“秋之为状”的描绘和对秋的议论2.第一部分是怎样写秋之状的呢?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还是为了写秋声,找出秋声悲的缘由,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的余威所致,从中可以看出秋的肃杀之气。引出下。为

6、什么说秋带有肃杀之气。3.接下我们看第二部分。作者举了哪些与秋有关的事物?明确:“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进入本主题起了铺垫作用。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4.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五、研读第三小节1.朗读2.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齐读第三小节。这一段是全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

7、转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所以的主旨句应该是?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3.主题探讨对于这篇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

8、欧阳修的作品谈一谈。讨论三分钟,然后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