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94485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2
《地方本科院校美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地方本科院校美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美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把握好理论阐释与艺术参与的结合、中西美学体系的交融、经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弥合等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要更加注重比较教学法、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美学教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216-02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旨在通过讲授美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认
2、识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涵养学生的审美心胸,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美学肩负着人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美学课程在地方本课院校教学环境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美学趋于边缘化学科现象明显,美学教学存在诸多困境,推进美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美学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初次接触“美学”的名称,学生原本以为这是一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程,但是进入课程学习之后,就会感到失望。毋庸讳言,美学作为衍生于哲学专业体系的学科属性,从诞生起就是一门理论色彩十分浓厚的学科,传统的美学教学大多从抽象
3、的美的观念出发进行理论阐释,而将艺术的涉及只是将其看作是美的例证和注脚,其结果难逃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的尴尬境遇。然而,如果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美学时,最初将美学称之为“感性学”[1],其研究对象尤为重视诗和艺术,之后的黑格尔甚至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当代西方美学家们更是将艺术问题放到美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循依这一理路,美学教学中应广泛植入艺术因素,将理论阐释与艺术参与交融,做到让艺术参与冲淡理论的艰深晦涩,让理论的阐释使得艺术的内涵更加厚重饱满。比如,在讲授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时,先与学生共同欣赏一段音乐,听过音乐后让学生发表对音乐的感受和体
4、会,然后老师再去讲解音乐穿越?r空,对物质材料依赖程度最轻,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紧密,最具有动态色彩的艺术等理论内容,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 中西美学体系相去甚远。宗白华先生认为,中西的形而上学分属两大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唯理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所以是宇宙论、范畴论。生命的体系是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所以是本体论、价值论[2]。西方美学从古希腊起就较严格的范畴和概念的逻辑形式来表述的,事物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概念内涵的意义较明确、清晰,发展线索也较清晰,抽象性和思辨性很强,与之相应的是语言艰深晦涩。相较而言,中国美
5、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感性学”,充满着“诗性智慧”,重感受体会,重才情抒发,重人生见解,其话语方式是诗化的语言。在教学中,如果偏重西方,虽厚重谨严但显板滞沉闷,学生不感兴趣;如果偏重中国,虽流丽畅晓但显浅浮讨巧,学生学不到东西。因此,应重视两种美学体系的有机交融。比如在讲授“崇高”的审美形态时,先讲解西方朗吉努斯、博克、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论述,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美学,寻绎孔子、孟子、庄子以及清代姚鼐、近代王国维等人对“崇高”的阐释,让学生在中西对比中了解什么是“崇高”。这样,既便于学生对“崇高”概念的掌握,又能让学生体会中西美学的联系和区别。 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进
6、入进入后工业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后现代潮流的兴起。英国学者费瑟斯通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特征是:艺术的消解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随之而来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差异的抹平,消费和文化的平面化,人们沉湎于“能指”的狂欢而放逐“所指”的深度。文化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3]。“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审美活动与审美因素涌入人们日常生活,既丰富了审美内涵,同时也严重消解了经典美学。毋庸置疑,经典美学是人类对美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结晶,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至今难以超越,而后现代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的。
7、美学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承经典美学又要重视“日常生活审美化”,应该使经典溶解在现实审美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传统经典的审美是在精神的层面,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更侧重生活的层面,也就是高雅的精英文化泛化到了日常的、大众文化之中,强调审美的实用价值。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美学知识,更能陶冶性情和审美情趣,促进知识向才情、能力的转化,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比较教学法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美学现象、美学理论、美学问题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