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59903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推进协同创新的思考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协同创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有可为——德州学院基于太阳能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的探索与实践贺金玉作者简介:贺金玉(1956-),男,山东德州人,教授,博士,德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既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对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有人认为,“2011计划”的实施主体是部分知名高校,与地方院校特别是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无关。作为一所地方新建本科
2、高校,德州学院以构建太阳能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大力实施学科融合、产学联盟、校校合作和校所联合,走出了一条协同创新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德州学院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实施“2011计划”,推动协同创新,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非但不是无关,而且大有可为。1.我国高等院校分类指导的原则性和协同创新的层次性,赋予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进协同创新进程中的特殊使命,必将大有作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国家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分类指导的建设原则。在数以千计的高等院校中,只有少数高校
3、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多数院校则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正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2011计划”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其重点任务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一是面向科学技术的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依托高等学校(主要是名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优秀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源,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气氛,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引领和主导国际科
4、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二是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鼓励各类高等学校(包括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多种形式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引导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研发,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方式转变,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据最新统计,这类院校已近300所,在校生600万人,占全国普通本科
5、院校的1/3。而这些院校多数设在地级城市,且绝大多数都是所在城市唯一的本科高校,与地方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没有这类院校的强大,就没有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显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贯彻落实“2011计划”的进程中,通过面向区域发展、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教结合,着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仅将大大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而且也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德州学院基于太阳能研究与技术推广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初见成效。德州学院是德州市唯一的普通
6、本科院校,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是中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典型代表。十多年来,我们立足德州,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顶天立地”和“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整合优化各类资源,通过服务地方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近期,我们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与中科院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德州皇明太阳能集团协同创新的机制已初步构建成功,并已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德州市太阳能产业集团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以来,以光热、光电产品为主,由于其理念领先,取得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目前其光
7、热产品已占全国的1/3、全球的1/10,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太阳城、世界的太阳谷。我们作为德州市唯一的本科院校,在服务太阳能这一新兴、主导产业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一)学科融合。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加大校内学科、人才的协同,发挥多学科优势,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是实施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前提。多年来,德州学院紧紧围绕德州市太阳能产业集团的发展需要,着力实施校内学科、实验平台和人才的整合。一是实施学科专业整合,利用学校热能、物理学、生物学等已有资源,在全省率先设立了热能与动力工程
8、学科专业,并开办了“太阳能班”。在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中,确立了根据德州中国太阳城发展需求,着力打造能源与机械类专业群的专业发展目标。二是实施平台整合,将与太阳能有关的重点实验室进行整合,对生物物理、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等三个省级实验室实施共建共享,通过重组学科布局,整合实验室资源,围绕太阳能产业着力发挥协同创新优势。三是实施人员整合,根据研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