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归与超越

依归与超越

ID:21475901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2

依归与超越  _第1页
依归与超越  _第2页
依归与超越  _第3页
依归与超越  _第4页
资源描述:

《依归与超越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依归与超越当代,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和欧洲中心主义的瓦解,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已 经深刻影响到海外华文文学,社会历史背景或文化语境已成为研究其文学文本的重要决 定因素。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本土文学既相分流又相整合,这种状况,不仅使海 外不同区域的华文文学能够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而且还使海 外华人华文文学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作为整体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海外华 文文学很自然地显现出既具有汉语言文学的一贯的文脉及其特点的表现方式亦即民族传 统,又有受不同的国家或区域文化影响而表现出的特殊性亦即

2、异变。这种特殊的从整合 到分流的创作轨道,正是海外华人华文文学创作的内在实质。  一、民族性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精髓  由于文学的传承性,无论客观社会如何变更,其民族的文艺审美观都无法动摇。海外 的华人虽然在地域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更,但骨子里却蕴藏着太深太多的民族意识、民 族感情,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种民族情结正集于华人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  (一)大陆本土文学与海外华人华文文学之间所反映的客观状况通常用整合和分流来界 定。同文同种,脱胎于同一文化母体的文

3、学创作本属一个文化整体。当这个整体由于客 观或人为的原因受到阻隔时,分流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推动着文学的发展。众所周 知,由于战争,许多的华人作家流落域外,从早年的林语堂、梁实秋等大师级作家到林 海音、洛天、痖弦、徐讦等著名的老作家,从现代派、乡土派的陈映真、黄春明、白先 勇、余光中到新生代的钟晓阳、查建英等,无不将强烈的民族意识融进作品之中,可以 说,民族性是这些海外华人作家创作的精髓。特别是新移民文学的崛起,更将这种创作 的“精髓”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当母体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将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 主题始终定格于中华民

4、族传统文化的“本元”,而不脱出民族文学的“围城”之时,民 族性便将大陆本土文学与海外华人华文文学沟通到一起,在客观上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学 空间。这种沟通和融会是20世纪华文文化身份定位的理论背景。  (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描绘,折射出整个民族的人文和时代的精神 。无论是林海音笔下那位旧中国传统封建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凄凄哀哀至死都未“堂 堂正正当一回妻子”的金鲤鱼的悲惨命运,还是由于现代文明下的变态心理而崇尚爱情 至上、性解放而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的夏晓云的婚姻悲剧;无论是“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的昔日达

5、官显贵今日无奈的流浪者,还是致力于“我们的歌应该是从我们 中国五千年文化里、泥土里、人的心里发出的声音”留学于维也纳的青年音乐家江啸风 的“民族魂”的力量所在,都是与时代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这不能不说是整个民族文 学的艺术再现。  (三)体现在母体文化中的民族性带给海外华人华文作家的是永不泯灭的良知。“数千 年来勇敢、勤劳、俭朴、孝敬祖先、忠诚国家,乃至古代既有‘大公无私’、‘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同理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克己奉献精神,还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1],

6、常唤起海外游子 们的创作激情,使其在文学创作中,面对新的文化空间,展开更广阔的视野,表现出更 恢弘的气度。“两脚踏东西方文化”的饱学之士林语堂,让西方人从《京华烟云》中领 略了中国文化以及老庄哲学的魅力和精义,赵淑侠《塞纳河畔》的深邃的思想内涵与强 烈的爱国情怀,乃至于后来认同中华文化、趋向传统回归的年轻新移民作家们,无不将 游弋于海外作家的一片赤心捧予祖国。  二、异变——在恪守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突破母体文化,将移民群体文化色彩涂抹 到其创作文本中  海外华文文学虽然以本民族文化传统为核心,但却不可抗拒地吸取了各旅居国本

7、土文 化的营养。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已逐渐形成了海外华人作家群体的现代思维方式 ,于是一种融合的双重性文学应运而生,我们称之为“异变的华文文学”。  (一)大相径庭的文化观念造成尴尬无奈、漂泊无依的痛苦心态。一种异于本民族的思 维和行为模式,必然成为赖以生存的支柱。皈依西化,痛苦、无根无源的困境所产生的 观念必然成为华人作家创作的精神渊源。因而,早期的乡愁主题——失落、孤独曾是华 文文学多年不变的基调,他们无法对人生、社会、国家、时代作出更理性的认知。我们 可以从赵淑侠的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身上看到这种乡愁情愫的异化:《西

8、窗一夜雨》中 的陈志翱遭受感情上的流浪和文化上的乡愁,挣扎在生存线上,是个典型的海外悲剧形 象;而《我们的歌》中的江啸风却“无暇去品味漂泊的痛苦,无暇领略失业的苦闷”, 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爱自己的祖国,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这种于感性与理性的嬗变亦 代表了众多华文文学创作中的潜意识的两种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