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63958
大小:1.61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0-18
《多发性硬化的影像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多发性硬化的影像诊断概述多发性硬化(MutipleSclerosis,简称MS):较常见的脱髓鞘疾病,西方流行,病因未明,一般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或病毒性感染等因素有关。具有病变发生时间的多发性和病变空间的多灶性。好发部位:主要发生于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以及脊髓的侧柱与后柱(颈胸段常发生),脑干、小脑也可受累。大脑皮层及脊髓灰质偶可累及。概述病理:典型变化为髓鞘破坏而轴索完整,分为两期(1)活动或急性期:髓鞘崩解,血管周围炎性反应,病灶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星形细胞增生。(2)静止或慢性期:轴突破坏,胶原纤维增生,形成硬化斑,血管周围炎症减轻或消失。
2、静止和活动病变可交替发生或并存。新鲜病变边界不清,陈旧病变边界清楚。病程长者,脑组织普遍萎缩和脑室扩大。概述临床表现:20~40岁女性多见,临床特征为症状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进行,缓解期长短不一。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可出现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视神经损害症状。脑部症状与病变相关性较差,而视神经和脊髓病变与临床表现基本一致。检查方法CT:常规检查,初步筛选,对硬化斑的发现率约为42%~47%,常需要增强扫描提高阳性率(脱髓鞘破坏了BBS,可强化)。MRI:目前最佳方法。对硬化斑的发现率在95%以上。平扫难以区分急慢性,增强扫描急性期信号增强。影像表现CT
3、部位:多位于侧脑室的额、枕角和三角区周围以及半卵圆中心,脑干、小脑和脊髓内也可受累,但CT上难以发现。病灶数量:1~数个不等,大多为多发,数量常与发病期长短及感觉神经损害程度正相关。病灶范围:直径常小于10mm,病灶大时常可能有脑肿瘤假象。影像表现CT病灶形态:多呈椭圆形,长轴与脑室壁垂直,与侧脑室周围白质内血管一致。少数为环形低密度灶,罕见环脑室低密度灶。病灶密度: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特征随疾病时期不同而变化。影像表现CT分期表现急性期:发病2~3周内,病灶CT值一般较周围脑白质低10HU,增强病灶强化,边缘或环形强化,部分延迟扫
4、描方出现强化。极少数可出现占位效应。慢性期:一般为低密度,边界清楚;少数等密度,可伴有脑萎缩。增强一般不强化。影像表现CT示脑室周围、前、后角和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内,对称性分布多发斑片状低密度灶。MR部位:大脑半球主见于侧脑室周围、额角、枕角及半卵圆中心,重者病变融合。脑干多见于大脑脚、四脑室底、导水管周围;脊髓病变主见于颈髓,其次为胸髓。严重者脑萎缩。病灶信号:大小不一,边缘稍模糊,散在长椭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可有明显占位效应。影像表现MR病灶特征:脑干者常呈斑点或小片状;脊髓者呈长条形,与脊髓长轴相平行。冠状位病灶呈条状垂直于侧脑室(“直角
5、脱髓鞘征”);胼胝体常受累(矢状面多见萎缩)。脊髓病灶常位于脊髓侧后部,长T1长T2异常信号,矢状面宽度不超过脊髓横径1/2,长径不超过两个椎体。视神经病变可见视神经增粗、信号异常。影像表现MS女性,25岁,患弥漫性感觉障碍和反复性视神经炎。T2WI示多个病灶。轴面T1WI(A)和T2WI(B)显示双侧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内,分布斑片、团块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箭头示大脑半球内多发MS病灶。右箭头示脑内MS斑块,左箭头示视神经累及。MR分期判断:急性活动期病灶边缘模糊,T1WIGd-DTPA增强,病灶明显均匀或环形强化;脊髓病
6、变伴有脊髓肿胀并强化。静止期,病灶边缘清楚,无强化,伴有脑萎缩。脊髓病变可见脊髓萎缩。影像表现MS女性,48岁,出现四瘫、共济失调和眼球运动障碍。T2WI示显著脑萎缩伴脑室周围信号强度增高和双侧下行性皮质-脊髓信号增高。MS,女性,35岁。患右侧核性面神经麻痹和眩晕。T2WI示邻近第四脑室右腹侧部分一小的高信号斑。两例MS患者,箭头所指示为颈髓高信号病灶。增强MRI矢状面(A)示延、颈髓肿胀,其内见沿脊髓纵轴分布的斑片状强化灶;轴面(B)示脊髓内斑片状强化灶。MR目前进展:黑色T2(BT2):严重病例在丘脑、壳核、尾状核出现异常铁沉积,呈T2低信号。成
7、像序列的选择:以FLAIR及FSE序列为优。部分序列(如Fast-STIR,MRT)可探讨MS临床表现。脊髓MRI可作为MS早期诊断的手段。MRI弥散成像提示白质损害。MRS用于MS鉴别诊断及分期。影像表现左图T2WI脑脊液信号遮盖了MS斑块高信号,右图TURBO-FLAIR序列显示清晰MS斑块。左图为T2WI,右图为FLAIR序列多发性白质梗塞:血管炎:转移瘤:脑白质营养不良: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脑炎:多发性胶质瘤:鉴别诊断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