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五经》中的孔子教育观

浅论《五经》中的孔子教育观

ID:21457225

大小:57.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2

浅论《五经》中的孔子教育观_第1页
浅论《五经》中的孔子教育观_第2页
浅论《五经》中的孔子教育观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论《五经》中的孔子教育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五经》中的孔子教育观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摘要:《五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作,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孔子作为一代圣贤兼教育家,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木文通过研宄《五经》与孔子教育观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其中体现的孔子教育观的主要特征,旨在为学界有关孔子教育之道的研宄提供可参考的有益经验。关键词:五经孔子教育观联系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代表,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及其弟子创作的儒家经典代表一一《五经》,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中的孔孟之道也象征了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思想品

2、质及文化修养积淀。木文选取《五经》中的些许片段,意在分析孔子教育观形成的主要过程,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价值。一、孔子教育观的形成发展历程孔子曾在《论语·为政》中指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子说:“孔子这句话中的‘学&rSqU0;就是大学。”后来的学者也有人指岀:“十有五而志于学”学的是《诗》,三十而立立的是“礼”,“四十不惑”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书》,“五十而知天命”是因为深刻领会了“易”,“六I•而再顺”是因为深刻体会了“乐”。另外,也有人提出孔子一生走过的道

3、路就是一条由他自己开辟的、以“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目的在于养成个体和谐人格的大学之道。二、孔子教育观与《五经》之间的联系《大戴礼记·木命》说:男子“十有六情通,然后能化”。《白虎通·辟庸》说:“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古人把情通志明看作是读大学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懂得男女之情才能明白世间的事情、理解礼仪制度背后的道理,所以十五岁读大学是有道理的。另外,《礼记·昏义》说:“昏礼者,礼之本也。”不懂得男女之情就不会懂得婚礼,不懂婚礼也就不会懂其他的礼。有明确的志向是读大学的另一个条件,大学以自学为主,志不可不明。孔子正是这个吋候

4、始志于学的。孔子“志于学”,首先学的是《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毛诗序》)诗歌表达感情,激励志向,“思无邪”的《诗》能将青少年的情感和志向引向正确的方向。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故大学教育从学《诗》开始。关于《诗》的教育作用,孔子自己也有如下描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论语&

5、middot;季氏》)“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兴”是启发、鼓舞、感染的意思。“观”即通过诗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认识社会。“群”即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诗歌,互相感染,互相提高。“怨”即用诗歌表达对不良政治的不满。总之,诗教能激发人的情感,引导人在体察风物人情、相互切磋的活动中完善情感,让人委婉地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还可以帮助人了解大自然,从人自然中获得审美情感。因此,受过良好诗教的人温柔敦厚,通情达理,近能事父,远能事君。但是由诗引起的狂劲需要用礼来裁抑,使之符合规范与法度。诗教启发人的情感,激励人的志向,造就的是生龙活虎、热情奔放、敢怒敢怨

6、、真实鲜活的人,如同一块璞玉,需要雕琢。如果说诗教教育人懂得人旮什么欲望和情感、欲望和情感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那么礼教的0的则是教育人节约和约束个人的欲望和情感,在具体的活动中如何“立人”、“达人”而不害人。“兴于诗,立于礼”,“三十而立”是立于礼,是达到了《学记》所说的“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的境界。带着年轻吋的狂劲走入社会很容易越出轨道。读书的时候狂一点不要紧,参加工作仍然狂傲不羁,则难以立于社会。要想在社会上立得起来、打不倒,就要有本事,光有热情和志向是不行的。那吋候的儒生读书的出路就是做官。当官要懂得典章制度,所以说“立于礼”。《礼记&middo

7、t;经解》说:“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按照《学记》的说法,要经过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五个阶段,十年的吋间,才能达到强立而不返的境界。《书》里记载着古代圣贤处理现实重人问题的智慧和处理问题过程形成的礼的精神,可以为现如今的大学生所借鉴。于本文作者而言,《书》不但教给人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而且还教人以宽阔的胸怀看待复杂的现实问题。孔子“五十知天命”是因为深刻领会了《易》。历史并不是按照个人的意愿发展,世间的事情有许多是非人力可为的,这就是天命。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