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摘要:孔子仁爱思想意义深远,具有积极作用与现实意义。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中庸之道孔子的仁爱理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教育思想史上的创新,是春秋末期进步的民主思想。它不但成为后世儒学体系的核心内容,而且奠定了初始儒学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就其仁爱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内容进行探讨。一、珍惜人的生命孔子的仁爱思想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珍惜人的生命。仁者爱人,莫过于珍惜百姓的生命,孔子本人就是表率。一次孔子上朝去了,家中的马棚失了火。等孔子从朝廷回来得知失火的情况后,孔子第一句话就是“伤人乎?”没有问马的情况。孰轻孰
2、重,一目了然。孔子最得意的高足颜渊不幸短命死去,噩耗传来,孔子竟然大呼“天丧予!天丧予!”然后恸哭不已。跟随的人劝说“您太伤心了!”孔子答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孔子关怀、热爱学生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这些事的都是与人民的生命、健康紧密相关的。在回答大夫孟武伯请教孝的问题时,孔子只说了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一方面说明母爱是最伟大的,在母亲的心里唯有自己的儿女。儿女永远难以报答母亲的大爱。另一方面,母亲不忧其衣食,不忧其学习,而唯一令其忧心的是儿女生病。孔子心地
3、善良,处处为人师表,遇到邻居家有丧事,他这一天连饭都不愿吃饱。上述例证,说明孔子仁爱思想是建立在最广泛的人道主义之上的,是最善良的人性的表述,是仁爱思想的起点,也是仁爱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二、孝悌是孔子仁爱思想之本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朱熹四书集注:“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仁以孝悌为本。朱熹认为在一个家庭里推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伦道德,而后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社会与万物。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石,也就是说封建等级制度已经使家庭也有了等级从属关系。在家庭里,等
4、级关系表现为子从父,弟从兄,妇从夫。所以君君、臣臣之后,就是父父、子子。孔子虽然强调孝悌是仁之本,但致力于孝悌就是仁人了吗?朱熹也做出了如是之解释:孝悌为仁之本,此是由孝悌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者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由此可知,孝悌之为本,是仁爱始于孝悌。孝悌主要有哪些内容呢?主要有二。其一,供养父母。父母辛劳一生,儿女自当要供养,尽孝心,行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经孔子首倡,就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回答子游问孝时说:“今之孝者,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不但要养
5、,还要敬养。什么是敬养,就是恭敬、一丝不苟地供养。其二,无违父母。历来对无违的解释皆为无违礼。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这里的无违,显然是不违背礼,因为紧接着回答樊迟问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足以说明在这里说的无违,是无违礼。但我以为无违,还有第二个意思,即无违父母之志。如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出来就是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父母,虽然忧愁却不怨恨。这里的无违,就是不违父母之志,不违父母心愿。这里我联想
6、到父慈子孝,为人父母,必施以慈,子亦必孝父母。今天时代变了,社会发展了,就不能生搬硬套。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所言父之道,是指父母培养儿女树立人生的志向、理想,儿女不违背父母的期待,做到这一点应视之为孝。但是,今天时代前进了,不能照搬,要注重启发、引导,尊重儿女的选择,只要志向是合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就应予以认同与鼓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种要求在孔子那个时代,也是正确的。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能游者有几人?出游在外,艰难困苦,皆在其中矣,能让父母不忧劳吗?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自古而然。今
7、天照搬未必合适,现代生产力发达到已经大大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青年学子,为了振兴中华,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远游已是寻常事,远渡重洋亦不为少。孔子倡导孝悌,为我伟大的中华民族树立了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其功大矣。但在当时封建等级制度下,不可避免地带有等级制度的色彩。孔子弟子有这么一段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段话是弟子有若说的,那么有若是从哪里学来的?不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听来的吗。但这段话却说明了倡导孝悌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人民起来造反作乱的作用。这是应当客观地予以批判的,但孝悌
8、是不可否定的。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与弘扬民族的精神遗产。更何况,不管哪朝哪代,皆以孝为百善之首。修身、齐家,而后乃能治国平天下。三、推行恭、宽、信、敏、惠这五条是仁爱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仁爱的必由之路。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条就是:恭、宽、信、敏、惠。这五条是对为官治政者而言的,是检验公卿士大夫政绩的标准,其终极目的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