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心”与“无为”

浅谈“无心”与“无为”

ID:21444507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2

浅谈“无心”与“无为”_第1页
浅谈“无心”与“无为”_第2页
浅谈“无心”与“无为”_第3页
浅谈“无心”与“无为”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无心”与“无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无心”与“无为”  一、慧能禅法“心”的走向  禅宗是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关注的问题是寻找人类受苦的根源以及解脱痛苦的方法与途径,探讨的是与主体的精神世界即“心”相关联的问题,以心为要,以心为宗,所以禅宗也称作“心宗”。  当下之心。慧能所说的“心”是每个人具体的心,是指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可感可知的心里动态,“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慧能说:“世人心正,起智惠观照,自开佛知见”;“悟者自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慧能将真心与妄心统一于人们的当下之心。他所关心的是众生当下的解脱,而不是其它,是众

2、生在现实的心理动态应该“净”的走向,是众生不起妄念的一种自然状态。  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达到“自由”的状态。佛道、真理并不存在于众生之外,是日常生活和行为的一种表现,我们的日常就是禅修。  无心。“无心者,无一切心也……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也就是说原理凡圣、善恶、美丑等一切情况,皆处于一种自由的境界。无心于物,契于合道,才能超脱物的束缚体认道。  二、老子的“无为”哲学  顺应自然。圣者作无行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

3、,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穗。正事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无为不矜。在道经第二十四章说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只看自己的人眼光不明亮,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强大,自夸的人得不到承认,自我满足的人不会长进。以一颗平常心去做事,不以个人的欲望、情绪所控制,这样才会无为不矜。  无为自化。在德经五十七章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并非一无所为,而是不造作,不妄为,而是以无为的手段,达到自化的目

4、的。治国理应如此,让百姓自治自化。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高境界的处事方法,道经第十七章里把统治者分为了四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其意:最好的统治者,用无为的方式处事,推行不言的教化。次一等的统治者,用德教感化百姓,以仁义治理国家,人们都亲近它、称赞它。更次一等的统治者,用严酷的刑法管理百姓,人们都畏惧他。最次一等的统治者,它对百姓不讲信用,愚弄压榨百姓,人们蔑视它。  三、“无心”“无为”实为一意  以自然主义为中心的道家思想对中国佛教,尤其对禅宗“心”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和“禅”几乎在同一

5、意义上使用,“平常心是道”,这个命题强调真理在主体内部的心中,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佛道和佛性的体现。“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就是不加雕琢的本然状态,也就是“无为”,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即自由;“禅之心”也就是“无之心”,就是说什么都能自由地应付,什么都能自由地接受。所达到的状态就是面对山而成为一座山,面对着河而成为一道河的境地。  道元禅师有一首有名的道歌:春花夏子规,秋月冬雪冷。这首歌的提名为“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说真实的姿态。禅经常讲“父母未出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意为在父亲和母亲还尚未出生之前的你自身的真正模样。这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

6、“真实自我”,就是具有无心的自己。“本来之面目”为题的这首歌的真实含义是:“春是花”,也就是说,春天看见了花,自己就和花变成了一体。春天看见了花,自己便成了花;夏天听到杜鹃的啼鸣,自己便成了杜鹃;秋天远眺月亮,自己便成了月亮;冬天看到白雪,自己便成了白雪。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原“本来面目。”  “无为”与“无心”实为一意,说的更笼统些,就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具备禅之心的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将永远的生命倾注于此时、此地、此我之上。现在人人都穿着一件印着金钱的小背心,它藏在人们的心中,金钱至上的思想深深地影

7、响着我们,这就导致着大家总是为了这一个目标不断的奋斗、攀登,结果导致我们丢失了自己的本性,也丢失了我们的传统。“无心”的人要克服得与失的对立、利与害的对立、自我与他人的对立。“无”的内涵之所以作为理想被期待,就是因为我们活在“大慈大悲的世界”中。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引起了道德观念的变化和更新,但无论怎么变,我们都是有着感性、知性、理性的实体。高尚的道德观念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标准,道德行为与社会息息相关。大力推行“无”的思想是有必要的,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断推广,以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坛经[M]

8、.敦煌本.  [2]大正藏:51卷[M].  [3]大正藏:48卷[M].  [4]刘泽亮.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5]福岛庆道.禅是无的宗教[M].高丽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