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ID:17136540

大小:1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8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_第1页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_第2页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_第3页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_第4页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作者:梁舒华       在翻开《道德经》之前,我觉得本人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老子,他的清静无为思想让我不禁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里面含有某种“独善其身”的境界,这又与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我认为,如果社会中多数人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去“独善其身”,那么就能使个人所得到的达到最优,从而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也就达到了最优,从而实现了社会的进步。   细细思考,我发现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理解都有那么一点偏差。   首先,“清静无为”不等于“独善其身”,清静无为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求(见百度百

2、科)。一切听其自然,依我拙见,便是听从、遵守自然规律。那么这个“听从、遵守自然规律”又是具体指什么呢?是指人类完全不改造自然规律,完全抛弃意识的能动性吗?这显然是消极意义上的清静无为,查百度百科的时候,“清静无为”一词的用法竟公然标注“含贬义”。大概说的就是消极含义了。照这个含义来讲,清静无为显然不是什么好思想。假若从最开始的人类便信奉清静无为,那么劳动工具、生产力、生产资料这些专用术语想必今天都不会产生,几千年来,人类都在摘果子、喝甘露罢了。   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

3、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可是对以上这番论述我是存有很大的疑惑的,清静无为真的是人类完全不进行任何改造自然规律的活动吗?非也,非也。人类社会发展不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吗?那么也就是说,不管人类的思想无为不无为的,人类社会都是按既定模式从原始社会

4、、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那么清静无为的消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好像依照这个思路找不到吧?那再修正一下 这句话:清静无为的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哪个环节?既然我们发现消极作用没有找到,那干脆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积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那个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能而不为,为而不争,积聚势能(腾讯搜搜问问)。由此看来,用今天的话来讲,“无为”倒变成了“低调”,“务实”之流的词语了。所以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就是积聚势能,作用在社会,就是社会总体“势能”的增加

5、。   到底哪种观点 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意思呢?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难辨的问题,本人仅有的一点点哲学入门知识想要对任何一种观点论证清楚那都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就从《道德经》中入手,谈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道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不治。   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

6、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这一章应该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来说的。道家认为,不招贤,百姓就不会为了得一权贵而斗争,不持有奇珍异宝,就不会有百姓去偷,不把人之所欲的东西放出来,百姓的心才会安稳。所以正确的统治老百姓的方法是让他们身体强健但知识浅薄,意志浅弱。我觉得这种方式跟西欧以前教会人员掌握知识而百姓什么都不懂几乎一样。这样

7、也许统治者的统治目的达到了,可道家根本不以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和进步作为立足点,单单“独善当朝,不顾后世”,显然是消极之至的。  《道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处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段话我的确理不清其逻辑所在,在我看来,甚至是胡说八道了,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这点就不阐述了,但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以其无私而成其私绝不单纯因为他们的后其身、无私。造成他们身先、成其私的结果是与人的社会属性有些关联的,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果原文中的“圣人”之流与他人没有发

8、生联系,有可能后其身的行为导致身先的结果吗?有可能无私的行为导致成其私的结果吗?如果回答不是,那么原文的推理过程从何而来?论据本来就是不足的。   《道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