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42472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课堂教学还要不要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还要不要讲朱新玲山东省宁阳伏山镇中心小学——《秋天的怀念》教后反思 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的教案设计如下: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汇报交流读书感受。试图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人世间最伟大的亲情的目的。 自己认为《秋天的怀念》一文,学生对于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由于学生对文章背景不了解,尽管反复吟读,学生对文本的体会还是不到位。教师在一旁只是干着急,时间白白浪费掉了,课
2、堂效率更谈不上。 找到症结所在,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让学生课前搜集了当时的背景资料,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体会。本以为这样准备会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可事实并非如此。几个学生上台读了自己搜集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谈体会时,还是只体会到作者母亲的伟大,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与自责之情,学生仍然没有体悟出来。 每每品读这篇文章,我都会被感动得流泪,可为何自己上课时就感动不了自己的学生呢?我再次修改了教案,设计如下: 激情谈话:一个青年在他跨入生命最灿烂的季节的时候,他的双腿突然瘫痪了。他从此将与轮椅为伴。他就是史铁生。今
3、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 交流信息: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你认识史铁生了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启发引导:“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一个原本活泼好动的男孩,突然间不能走路了,他的脾气变得暴燥无常起来,文章中他是怎样表达自己这种心情的?” 此时学生都能被教师带入此情此景中,很快找出文中的表达作者心情的语句,这时教师再次随机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妈妈让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让学生补白联想: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的
4、飘落,我想…… “是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啊!原来活蹦乱跳的,可现在却要与轮椅相伴一生了,此时作者内心非常苦闷!同学们,假如你是他的朋友或者哥哥妹妹,你会怎么做呢?试着劝劝‘我’。”这时学生的感情在教师引导下,完全融入到了课文当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痛苦。 出示读书要求:再读课文,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一件件小事表达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1.“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母亲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的出去了。教师引导学生抓
5、住“悄悄地”几处动作来体会母亲的细心、小心、苦心。 3.体会母亲的自己的病痛。 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母亲除了要忍住儿子的报怨、忍住自己的痛苦外,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带来的打击!这是一种怎样难熬的忍耐啊!同学们,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4.体会“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师小结:今天的史铁生珍惜生命、勤奋写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1.课件出示史铁生所取得的成就。 2.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补白联想:再过清明节,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说
6、些什么? 3.升华情感,拓展阅读。 音乐响起《懂你》。教师总结:母爱,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自己的子女是丑是美,是健康还是残疾,她都全身心的去爱他、呵护他。这就是母爱,不需诠释,不需回报。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事情。”相信大家从今天的学习中不仅仅又一次感受了伟大的母爱,还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想到关爱我们的亲人、朋友。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有关庙的回忆》、《合
7、欢树》,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上,很多学生感动得留下了眼泪,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母爱,深深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对母爱的深深眷恋与自责,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三次教学,很多学生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真正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前面两节课的教学设计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自己不敢多讲,认为讲得越少越好,甚至该讲的也不敢讲,对于学生的课堂讨论,不敢轻易说出结论,而是千方百计地绕着弯子“诱导”学生自己说出答案,以为不这样做,就会被指责为不以学生为主体,就会落一个“灌输”的罪名。其结果只能是课堂时间白白
8、浪费,这样既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教师不能大胆发挥,又造成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流于浅层次。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到底该怎样讲课呢?自己几次试教《秋天的怀念》体会到:教师该讲解时就要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的‘讲’。”张志公先生也说:“讲什么,讲的多和少,详或略,深或浅,都要恰到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