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40154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指引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重任。本文试图指出当前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人才短缺是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2、和社会服务”的三重责任,义不容辞承担着服务“三农”的重任。在新形势下,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是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之一。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又确定为“三农”服务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农业或涉农专业较少。 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安徽省虽然是职教大省,全省各类职业院校共计73所,除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一林业院校外,目前我省没有一所完全农业性质的职业院校,仅在个
3、别院校中开设涉农专业,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农村金融专业等。根据2013年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报告,目前我省高职教育中布局多的专业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鼓励发展的专业即布局较少的专业有农林管理类和农业技术类。而在这些农业专业或涉农专业中,又是以园林、园艺设计专业居多,而像比较符合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如观光农业经营、农资连锁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鲜有涉及,专业布局的局限性,导致了“三农”人才培养数量的匮乏,这与当前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现状是不相符的,并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2.专业教
4、育与地方需求脱节。 在农业或涉农专业中,从学生培养方案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不准、培养目标虚高的情况。譬如在有的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中,虽然在其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时,都制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很多学校并未考虑学校自身师资力量、生源情况、学生的硬件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很多农业或涉农专业其课程设置与其他相近专业基本雷同。这就造成了后期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融入地方经济社会主动性不足,无法利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做出贡献的情况,所以高职院校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量身打造的地方特色专
5、业,制定符合实际的专业培养目标,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开设符合专业实际需求的课程,使培养的“三农”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行业能力能够满足地方特性需求,从而使得人才培养和地方需求二者间达到供需平衡。 3.学生就业观念错位。 笔者走访了解到,很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尽管高等教育已趋于普及化,然而毕业生的就业转念仍较为保守,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农村,宁愿选择在城市就业。换言之,涉农专业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扮演着“跳板”的角色。很多学生认为毕业后在农村工作会让自己和家人觉得没有面子,在亲戚朋友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城市
6、生源的学生认为在城市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绝大多数的父母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子女毕业后去农村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相当于“跳农门”,好不容易走出农村,毕业之后再回农村会被人笑话,无颜面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所以,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宁可漂在市,拿着微薄的工资,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还有学生认为在农村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认为农村发展潜力有限,机会少,缺乏人才发展提升空间,几乎没有人员培训、进修这方面的工作安排,他们担心一旦到农村工作,就有可能终身套在农村。 二、完善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机制的策略 1.完善高
7、职“三农”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当前农村、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如上所述,高职院校在“三农”人才建设培养中,存在专业开设重复率高的现象,而有些符合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专业则比较少的情况。所以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高职办学思想的指导,统筹大局,加强人力资源需求和相关专业的设置及调整,通过对涉农专业学生培养规模的适当调控,引导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减少专业的盲目设置,避免重复培养,做到供给于需求相结合。 2.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坚持正确的择业原则。 高?院校在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课时就要告知学
8、生在就业时要立足全局,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把个人的意愿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同时考虑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素养等个性化特征,以上述为准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也要让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