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

论“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

ID:21439800

大小:6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2

论“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_第1页
论“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_第2页
论“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_第3页
论“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_第4页
论“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人永远需要认识自己。人只有在不断认识外部世界的同时,自觉地认识自己并超越欲望等达到理想的存在,才能更加彰显主体(人)的存在价值。由于文化心理的多样性,人类认识自我的方式与认识自我的价值阐释形式也就各具特色。耻作为自我评价活动中认识自我的重要范畴与重要方式,在相异的文化向度里,以各自独特的认识方式、哲学建构方式、和伦理价值阐释形式彰显主体(人)的存在价值。一、作为人之生存方式之耻在西方的罪感文化视界里,耻之自我评价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耻之存在价值纠缠于人、生物、神与人自身

2、的身体等复杂关系中。正因如此,西方学者舍勒从情感现象学这一独特视角对耻作了专门的论述,在区分人、动物与神的过程中,确证耻为人(类)身上的独特价值:羞感之所在是人的生存方式。[1]他认为耻之美在于:它使人通过克服其存在秩序的方式抑制其欲望,而达到本质秩序这一理想的存在。而由存在秩序回归本质秩序的过程就是现象学的身体还原。因此,舍勒致力于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阐述耻作为人的本体性存在方式的独特价值。其一,舍勒从人的存在本体论角度来阐释耻的价值。与儒家思想存在某种相似,舍勒也主要采用生活感知和心灵体验等经验性的描述

3、构建其理论基点。所不同的是,儒家把耻这一人的本体性存在与动物的兽性存在进行对比考察,而舍勒把耻这一人的存在本体放置在人、生物、神(宗教)的等级秩序中。因此,在舍勒看来,羞感不仅是人区别于动物生命本能的特有的精神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而且是人与神(上帝)的根本分野。因此,一方面舍勒认为:神和动物不会害羞。羞感所在是精神超动物性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生命本能和生命感觉在人身上发现的。[2]因为,动物的许多感觉与人类相同,譬如畏、恐惧、厌恶甚至虚荣心,但是迄今为止的所有观察都证明,它似乎缺乏害羞和对羞

4、感的特定表达。[3]另一方面舍勒认为:人在世界生物的宏伟的梯形建构中的独特地位和位置,即他在上帝与动物之间的位置,如此鲜明和直接地表现在羞感之中。[4]因为,如果想象有某位害羞的上帝,简直荒谬绝伦。[5]为了确证这一理念,舍勒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人的穿衣蔽体、女性的害羞行为、人的性害羞行为等与动物类似行为的本质区别。其次,舍勒从身体位格现象学角度来阐释耻作为人之为人的独有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由能力。在舍勒看来,一切意识或精神活动包括思维、观察、意愿、爱均以位格(person)的形式存在着,以位格方式存在的意

5、识或精神有价值秩序高低之分。并且每一具体的意识或精神形式都以价值秩序冲突的矛盾方式存在和彰显出来,而价值秩序冲突总是联结于一定的身体反映与身体需求。位格的存在表明,动物和人的意识有价值秩序高低之分,因此某些高级的意识、精神、情感如羞耻就成为人的独有的本体性存在方式。在观察诸多害羞与羞耻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舍勒认为耻产生于本质秩序与存在秩序之价值高位与价值低位的冲突,即在人的精神个体的意义和要求与人的身体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和谐[6]。人(类)须通过克服其存在秩序的方式抑制其欲望,而达到本质秩序这一理想的存

6、在。因为人如果屈服于存在秩序(不当的身体欲求)就容易从某一高度(本质秩序)堕落[7]。即,缺少耻标识之精神,人不但没有了追求理想人格之情感动力和自由能力,而且往往会无视做人的底线,极易滑落到危险的非人地步,跌落于动物的位格(person)秩序。[8]舍勒揭示耻彰显之主体意识和主体自由能力,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类存在、类意识,也即儒家所谓成为人的意识。因此,舍勒说:羞感是人在深处感到并知道自己是介于两种存在秩序和本质秩序之间的一道桥梁,一种过渡,否则他就不成其为人。从这点来说,耻是成人的标准,

7、人不可以无羞耻。耻这种超动物性的精神活动,以思维、观察、意愿等形式[9]逻辑性地展示了人的类意识中较高层次的自觉的自我评价、自我选择以及自我超越能力。不过,在舍勒看来,自我超越既表现在肉体之羞(羞感)上,更体现在精神之羞(耻感)上,还体现在两者之间。肉体之羞中价值高位与价值低位之间的紧张表现为生命本能与感官本能的冲突。而精神之羞中价值高位与价值低位之间的紧张表现为精神人格的爱、意愿、思与生命领域的冲突。其三,关于如何保有类意识,舍勒则认为:由存在秩序回归本质秩序的过程就是现象学的身体还原,或称之为转回自我

8、。[10]因为只有转回自我,才能从不当的现实存在回归本真意义,回归耻产生之家,从而找回天然的灵魂罩衣[11]。这点类似于儒家性本善观点强调的回归四端,即要抑制人之无耻,皆赖羞恶本心之回归。然而,儒家为了保证人能由道德他律走向自律,并最终走向道德自由,不但强调最后最根本之回归身体之羞恶本心的重要性,而且为人(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设置了许多具体的规范道路、道义。耻之本真与现实的相互交融,积淀为稳定的儒家耻感文化心理形态,构筑成中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