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书论价值阐释

傅山书论价值阐释

ID:21325190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1

傅山书论价值阐释_第1页
傅山书论价值阐释_第2页
傅山书论价值阐释_第3页
傅山书论价值阐释_第4页
资源描述:

《傅山书论价值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傅山书论的价值阐释内容题要:傅山的书法最能表现他的人格,他的桀骜不驯,他的忠贞刚烈,他的博大胸怀以及卓识高见都完全融化到了书法艺术中,而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达到极高成就,源于他书法理论的精深透彻。他的书法理论的建构堂庑广阔,立意宏远,根植于他的哲学观。书法在他眼里,是人之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书者一体的,不是附属物,是活性而生动有生命的,而且更应是完善人格的手段,于是健康、向上、有益是他的艺术取向。他的许多艺术观有超越前人处,特别是针对于学赵孟頫、董其昌一路末流成弊的现象,他有许多振聋发聩的论述,具有划时代意义。主题词:傅山书法理论技法艺术道傅山的书法最能表

2、现他的人格,他的桀骜不驯,他的忠贞刚烈,他的博大胸怀以及卓识高见都完全融化到了书法艺术中,而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达到极高成就,源于他书法理论的精深透彻。他的书法理论的建构堂庑广阔,立意宏远,根植于他的哲学观。书法在他眼里,是人之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书者一体的,不是附属物,是活性而生动有生命的,而且更应是完善人格的手段,于是健康、向上、有益是他的艺术取向。他的许多艺术观有超越前人处,特别是针对于学赵孟頫、董其昌一路末流成弊的现象,他有许多振聋发聩的论述,具有划时代意义。现摘其要者略述如下。一、傅山关于作字和作人关系的论述他有一首诗是说作字与作人关系的,其曰:

3、“作字如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永真溯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1】这首诗是写给儿孙言作书之道的,是他一生学书的经验之谈,在诗后有一段他的自解,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

4、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着。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在诗里他道出了作字好坏的根本在人,人“奇”字方能“古”。这“古”不仅仅指古法,因而非在碑帖中可得到。他说“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是言人格和字的关系的,宗周孔是他认为的高尚之人

5、格,是做人之根本,如果失去这个前提,写字便成了技术,再精妙也只是表面功夫,难脱“俗”格,也就无论于“古”了。结合前两句,便可知,他所说的“奇”,非“奇怪”之意,不是指有怪癖之徒,而是能宗周孔、出类拔萃的行大道者,不是使性子故为异端的那些人。他后面举的例子,如柳公权、颜真卿便是说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也是言人与字的关系的。心使腕,腕驱笔是学书至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书的内在联系。颜是忠烈之士,他说“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也是着眼于“人”。“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是他对颜书的认识,以为颜能“吞虏”之纵横博大的书风来自于其心中刚烈之气。他在论书时又言作字“

6、所恃者中气”,这“中气”亦即孟子所言“浩然之气”,这气之形成,在“养”,是和人的修为密切相关的。在诗后自述中,以自己为例,通过学习赵孟頫、颜真卿的切身感受,道出了人与书的辩证关系。他对赵书的认识是由浅及深的,由“爱其圆转流丽”到“痛恶其书浅俗”,再到“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得出的结论是“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他这是经验之谈,又是示儿孙学书之法的,细审不是使气之语。历来人们多认为他对赵孟頫有成见,因其人而废其书,有过激之嫌。观此段语,知他深知赵书,且是理性认识。不到将书法视为人格修为之完整外化的艺术,是不易理解、认同他的观点。现在学习书法者,多崇尚“

7、纯艺术”,认为书法优劣和人无关,动辄以赵孟頫为例,实是浅陋之见,也粗解了“人”的概念。傅山所言的“人”决非仅指“好、坏”之品质,而是更强调格调。刘熙载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四者缺一不可作书。”以之解读傅山之论,略可见真。二、傅山“四宁四毋”理论提出的意义和价值在傅山《作字示儿孙》诗后自题里,他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这是他有名的书法观点,数百年来一直为习书者乐道,但也产生过诸多误解。他此观点的提出是针对当时书风的。赵、董一路在清初已成流弊,欲端正的成板滞,追流美的落软媚,百般做作,了无意趣。他

8、认为要挽回这临池既倒之狂澜,惟有追求“自然”之书风。他说“宁拙毋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