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25380
大小:63.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0
《李渭教育思想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李渭教育思想初探郑朝彬[摘要]李渭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在坚持阳明学基木立场的基础上坚持“以行为先”,故此,其教育思想亦必然呈现出与之相映的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在教育目的上,主张“达仁体”,成圣人;其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无为而教,率性而为;其三,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贵修行”,躬行实践。[关键词]李渭教育思想无为而教躬行实践一、李渭生平及其著述李渭,字混之,号同野,学者称同野先生。明代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县城)人,出生年不详。嘉靖十三年以《易》举于乡,历官四川华阳县(今成都)知县,安徽和州(今和县)知州,广
2、东高州府(今茂名县)同知,应天(今南京)治中南户部员外郎,广东韶州府(今曲江县)知府,广东提学副使,云南左参政等职。他是明代贵州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自乡举以后,从学者即影附云集。致仕居乡讲学二十余年,远近闻名,负笈求学者数以千计。江丙徐云从曾就学于唐荆川、罗念庵门下,闻李渭讲学黔中,不远千里而来,终身不忍离去。著有《先行录》三卷,《毋意篇》合《中庸》、《大学》、《易问》为一卷,简寄二卷,杂著一卷,诗文三卷,《家乘》十二卷,《大儒治规》三卷。其著述多已亡佚,今存者仅杂著及诗文各数篇。二、李渭的教育思想李渭深受王阳明“知行合
3、一”学说的影响,在坚持阳明学基木立场的基础上坚持“以行为先”,其理学思想主要有如下三个重要特点:首先,以“仁体”为基石。主张以“仁体”取代“心体”,以挽救“心体”论者空谈心性,不务实行之弊端。其次,“以毋意为主”。因其以“仁体”为理论基石,主张“心无定法”,不主“默坐澄心”,故而主张以“毋意”功夫专求“仁体”。再次,“先行其言”,躬行实践。欲达仁体,求仁道,仅有毋意功夫尚且不行,仍需先行其言,躬行实践。他认为,学孔为仁,贵在躬行。曾曰:“学贵修行”,知而不行,不是真知;先行其言,乃是真行。他在坚持王阳明知行一体之基础上强调
4、以行为先,“语行,知在其中;语先,后在其中。”故此,其教育思想亦必然呈现出与之相映的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在教育0的上,主张“达仁体”,成圣人;其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无为而教,率性而为;其三,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贵修行”,躬行实践。1、“达仁体”,成圣人李渭认为教育的0的是为了推广教化,使被教育者学为圣人,从而上体天心,下恤民情,即所谓“达仁体”,成圣人,简言之达仁成圣,他自己也一直以“必为圣人”自励。在先秦吋代,孔子认为,为学之0的在于修身乃是为己之学,他评价当吋学风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主张,为学不应是
5、为了见知于人,应是“为己”而学,乃在于修身,学是为了成就自己,完善自己。孔子以后,儒家教育体系将教育0的分为八个阶段,《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先秦儒家教育系统所分的八个循序渐进的教育0的。秦汉以降至于盛唐,儒家学统几经沧桑,其教育0的亦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而其核心却基本仍沿袭掀起所划分之八个B的。汉至于唐,是儒家思想体系确立
6、和巩固其封建正统思想之地位的时期:自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以董仲舒“春秋公羊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确立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至李唐政权颁布《五经正义》,儒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及至宋明,儒家学统发展至此己陷入闲境而日暮途穷矣!然穷则思变,宋明学者独辟蹊径,另创儒学发展之新途佳径:一为以程氏兄弟及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一为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理学派学者认为格物方可致知,故其注重躬行实践。然由于道学家的拘泥而不知变革,理学发展至明初已经陷入困境,其内部已逐渐颤变。至王阳明承袭陆九
7、渊心学学理,独辟蹊径,创心学一派。心学重思考、重体悟,故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存一颗尧舜之心,“默坐澄心以体认天理”即可,这又容易陷入空谈性命、不务实行之弊。此吋,儒家教育目的已具体化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学乃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渭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在坚持阳明学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坚持“以行为先”,这兼取了理学派与心学派之优长而剔除二者之糟粕,于是主张教育应当冋复到孔子那里,向孔子学习,达仁体而成圣人。他认为孔孟之学即是仁学,学孔孟之学,志孔孟之道,即是求仁道,达
8、仁体;并认为孔孟之仁学乃是包括内圣外王、修己达人等一切活动之基石,曾言:“孔子学,学仁也”,“孔子之仁,即树根柢也。”认为仁体是与生俱来之物,它自存自在,常清常明,不增不减,不离日用并随处流行,不因岁月流逝而化为虚无。他曾喻之円:“浮云人间作雨,天上常清常明;狂风江中作浪,流水不增不减。知得常清常明,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