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60847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李燕杰教育艺术实践初探(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燕杰教育艺术实践初探(下) (三)创建教育艺术研究基地,领导推动教育艺术实践向纵深发展 在山巅思考,于大地耕耘,是李燕杰的教育实践的一个特点。李燕杰一直身在基层,但是,他的思考、他的主张却与中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这是因为李燕杰的教育艺术实践一开始就是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李燕杰身上始终保持了一种“身在基层,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这也是支撑李燕杰投身教育艺术研究与实践,走出象牙塔,走上街头演讲的不竭动力。基于这样一种思维,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媒体在舆论导向方面存在的错误,他深感忧虑。面对广大青年学生求知若渴、急需引导的期待,面对中央领导希望有更多懂得教育
2、艺术的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李燕杰从自身教育艺术实践中意识到,教育必须升华为艺术,才能使师生在美的享受中增强智慧。同时,只有团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壮大教育艺术工作者队伍,为真理与正义争得一块舆论阵地,才能肩负正确引导青年的使命。为此,从1982年开始,在全面实践教育艺术,讲课、讲学、讲演的同时,他积极奔走呼吁,经过充分的准备,1986年2月1日,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成立,李燕杰担任首任所长;1988年5月12日,由李燕杰担任常务副理事长、以著名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暨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成立,它的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从一诞生起,始终遵循
3、“增强党性,净化心灵,激扬正气,振奋民魂”4的宗旨,以演讲、座谈、咨询、著书等多种方式,对广大群众开展教育,为建立一个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社会教育大系统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哨尖兵。 1989年6月3日,教育艺术杂志社经国家批准成立,李燕杰先生担任社长至今;1990年,《教育艺术》杂志正式出刊,截至2013年12月,共出刊228期,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家长的益友、干部的参谋、教师的助手”。1991年中华教育艺术丛书编委会成立。后来,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官方网站和教育艺术杂志社官方网站又相继建立。 以教育艺术研究所的成立为标志,李燕杰的教育艺术实践进入由
4、个体实践向群体实践演进的新阶段,而李燕杰,由于在持久而广泛的教育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地位和影响,毫无疑问地成为影响与日俱增的教育艺术实践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 (四)培养人才,壮大教育艺术研究队伍 许多官员、企业家对李燕杰说,我们是听了您的演讲后,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在星光灿烂的演讲台上,称自己是李燕杰弟子的知名演讲家不乏其人,如以《让世界充满爱》感动中国千万学生、家长的邹越,如中国演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颜永平,等等。2007年10月25日,李燕杰的23名弟子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集体亮相,一则祝贺李燕杰在北大的这场演讲,二则,为李燕杰先生祝寿。2013年6月,李燕杰先生透露,共有入室
5、弟子101人。 正如李燕杰先生所说:“4要做一名教育艺术家,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般友。正是:大本大元求大智,大美大智利大成。求真求善又求美,立德立言再立功。”成为教育家需要学、行、识共同提高的观念,尤其是“识万般友”的观念与实践,是李燕杰教育智慧的一个重要来源。孔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李燕杰善于在交往中学习实践反思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水平。作为一位声名卓著的传奇人物,与他过从甚密的多是政界要员、学界名流、军中骁将、商场精英,既有耆老大儒,也有青年俊彦,但是,他不是深居象牙塔的学究,而是投身实践的教育家,因此,在“谈笑有鸿儒”的同时,他也能“往来悦白丁”,他为许多原
6、本并不相识但在人生事业中遭遇挫折、迷路失意、渴求帮助的人们纾解苦闷,指点迷津,奖掖提携,这些行为一直是他教育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登门拜访,或书信求助,李燕杰总是认真对待。几十年来,李燕杰共收到各种信件近18万封,他亲自回复了近2万封。这些信件,很多是听了李燕杰的演讲后有所感悟,向李燕杰求助或感谢的信,因此,处理这些信件,当然就成为他教育艺术实践的延续和深化,是具有鲜明的李燕杰特色的教育艺术实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此外,李燕杰积极进行多种教育艺术实践,文学创作、国学讲座、易学研究、书法创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艺术水平,从宏观战略出发,着手建立教育的大系统。他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
7、践,参与各种纪念、座谈、演讲,受邀担任各种教育文化团体的顾问、名誉会长等职务,协助出版,办学,撰写序文,推荐新人新作,并乐此不疲。 李燕杰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帅才,正是他多措并举,才有了今天教育艺术研究与实践群星璀璨、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 四、情境相生,理趣相谐4 不论到哪里,李燕杰的演讲、谈话总是深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教育实践有着深邃的哲理和浓厚的趣味,创造了一种“情境相生、理趣相谐”的艺术境界,呈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