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对话教学

浅议语文对话教学

ID:21165117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0

浅议语文对话教学_第1页
浅议语文对话教学_第2页
浅议语文对话教学_第3页
浅议语文对话教学_第4页
浅议语文对话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语文对话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语文对话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话教学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对话教学既是对“独白式”传统教学的解构,也是对新型课堂教学范式的重构。已有不少论者就对话教学的内涵、特征、要素及结构、实施条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对话教学是教育界从哲学和文学的对话思想中“拿来”的,加之它有较高的实践性和生成性,不少教师对对话教学的理解和运用仍然存在许多偏差。  1.预设性对话  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依据,分析阅读文本,拟定对话思路,预设若干对话陷阱,在教学过程中以强制的方式请学生做出回答。让学生沿着教师设定的思路一步步走向教师的结论。  案例

2、一:上《归去来兮辞》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陶渊明归途中的心情。一个学生回答:“恨”,教师不满意。又一个学生回答:“急”,教师仍不满意。第三个学生的答案是“欣”,这时教师急了,又请第四位学生回答,“喜”,教师满脸无奈,只好一点鼠标,闪出一个字——“乐”。  这种以预设的答案硬拽学生入“彀”的对话,失去了对话的平等性和独立性,是教师独霸式的对话。  2.问答式对话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吃透对话理论的内涵,由于理解的偏差,有些教师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谈话”和“说话”,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不假思索立刻举手。

3、然后教师指名回答,再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往复。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教学《范进中举》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这篇课文是谁?  生:吴敬梓。  师:吴敬梓是哪个地方的人?  生:安徽全椒人。  师: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  生:清代。  师:吴敬梓的出生年月是什么?  教学的展开全部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问答的延续过程。问题回答完了,对话也就宣告结束。这是典型的一问一答的“浅对话”,而且常常是无疑而问,或者是简单地向学生再现“是什么”等显性知识。这种问答式对话,缺少视界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

4、在形式上。  3.脱离文本的对话  与文本对话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融合的过程,是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最重要的形式。各种对话的着力点应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发现意义,实现自我的精神建构。然而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读书还没有几分钟,老师就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的老师一味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甚至任由学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或无关痛痒地进行无谓争辩的。  从以上种种误区来看,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相当普遍。语文教学要产生真正的对话还需要再向前走一步。针对当前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反思与

5、剖析,廓清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并探讨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策略,以达到正本清源,促进教学之目的,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于是我就语文对话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良策略。  一、培养对话主体意识,加强互动合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独白式”表演的状况,注重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交流、与教师讨论、与同学分享的主体意识,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话不应只是话语形式上的对答,而应是民主平等关系的确立,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沟通和彼此的接纳。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意味着师生共同成长,教学应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活动。  二、精心设计有价值的对话主题  话题是展

6、开对话的依据和中介,好的话题往往决定着对话的广度和深度。师生围绕话题进行对话,使问题不断衍生为知识表征或新的问题,同时问题又成为师生关系的中介和支撑对话体系的桥梁。因此要精心设计话题。话题于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段冲突、一对矛盾,有价值的话题往往是开放的、动态的、不确定的,蕴涵着多重的分析视野,多样的解决途径和异彩纷呈的答案。对话主题有教师主导型、学生主导型、师生共商型,这三种形式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还要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使预设和生成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对话教学的效果。  三、重视文本,倾心对话  教师首先要重视文本在对话中的基础

7、性地位。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感受、所发生的联想都应该建立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与文本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如果漠视文本,那么对话就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其次,要从文本本身出发解读文意。新课标提倡个性化解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文本进行随意性解读。对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必须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不能漠视文本的存在。引导学生读文本前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倾心投入,从自身的期待视野出发,深入体验作品,与文本蕴涵的空白和未定点对话,达成视界融合。  四、启发诱导  由于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