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55768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9
《四面楚歌、腹背受敌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四面楚歌、腹背受敌 论文关键词:整理国故;胡适;传统;现代;科学 论文摘要:开展于20世纪20年代的整理国故运动是新文化运动者发起的,试图以现代的眼光、观念,清理传统、重审历史、整合文化的一场运动。保守阵营的曲解和利用、新文化人的质疑和反思以及“整理国故”自身方法的局限,都使“整理国故”陷入困境,不得不偃旗息鼓。本文对“整理国故”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整理国故”是一场开展于20世纪20年代,由以胡适为首的部分新文化运动者发起,主张用现代眼光去重审中国古代典籍材料,赋予传统文化资源以现代意义,再造中华文明的运动。“整理国故
2、”的理论主张表现出鲜明的现代立场,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民间化的取向是其具体体现。不过,这场立意甚高的运动在现实中却碰了一鼻子的灰,遭到传统与现代、自我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内外交困,最终不得不偃旗息鼓。对“整理国故”的困境分析有利于我们更清晰的了解五四时期的文化环境,认识新文化运动者在批判的基础上建设传统的可贵努力,也使我们思考在面对“国故”时到底该用何种态度和眼光。 一、保守阵营的曲解和利用 “整理国故”口号一经提出就被守旧派大做文章,趁机重新打出“六经以外无文”的旧招牌,认为经书里才有文章的正宗,西学乃中学本有,不必舍近求远。他
3、们甚至要求小学生读文言写文言,理由是新文化运动已经失败,因为新文化运动者的“整理国故”就是认可了传统典籍的至高地位。这使得国内一时复古气氛浓烈。1922年4月10日周作人作《思想界的倾向》:“我看现在思想界的情形推测将来的趋势,不禁使我深抱杞忧,因为据我看来,这是一个国粹主义勃兴的局面,他的必然的两种倾向是复古与排外。”并预言由此下去,“不出两年大家将投身于国粹,着古衣冠,用古文字,制礼作乐,或参禅炼丹,或习技击,或治乩卜,或作骈律,共臻东方文化之至治。”[1]其后他陆续写了《复古的反动》、《我的复古经验》、《复旧倾向之加甚》、《国故与复辟
4、》、《国学院之不通》等文章,皆攻击社会上的复古现象。赞同和积极参与“整理国故”的郑振铎也发现,无论怎样界定,不论取什么态度和方法,只要主张研究国学整理国故,便等于支持旧派。 纯粹的守旧派尚不可怕,因为他们与“整理国故”者的差异是一目了然的,而将保守的观点与西方最新思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声音则是“整理国故”运动的更大的敌人。一战后西方社会充斥着悲观的幻灭感,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使西方知识界开始反省自身,并重新审视东方文化的价值。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1921年在《中国与西方的人文教育》一文中表达如下看法:“中国无论如何扬弃传统中仅为形式主义的
5、部分,仍应审慎,维护它伟大传统中的真理精神。”[2]杜威、罗素于1920年代初相继访华,皆有类似观点。罗素曾说:“中国固有之文明,如文学美术,皆有可观,且有整理保存之必要。……往者欧洲尽力奖励生产、开发实业,力求物质文明,迨夫今日,破绽毕露,是又欧洲错误之经验,而中国不必效法者。”[3]在“罗素热”风靡全国,学子们竞相阅读罗素的著作,报刊杂志争着刊载罗素的演讲录,连精明的商人们也用罗素之名言大做广告的情形下,这番话的影响可想而知。一些中国人由此重新获得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他们推出了文化类型的概念,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是先进程度的区别,而
6、是文化类型的区别。因为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就各有优劣,因此有必要保持自身优秀的一面,在此基础上,再去吸收西方文化成果,全盘西化不可取。他们甚至还想用中国文化去救济西方文化,如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所述:“近来西洋学者,许多都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我仔细想来,我们实在有这个资格。”他希望“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然后“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
7、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中国文化理应承担起“超拔”对方的历史责任。[4]一批曾积极从事西学输入的思想家和学者如严复、王国维、章太炎等皆有类似看法。 这种观点乍一看与“整理国故”者非常相似,可实质上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那就是到底将“国故”当作知识资源还是学术资源。“知识是对事实或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者经验性的结果。”因此,“知识资源”乃是指对社会合法性进行辩护的论证资源。[5]两千年来儒家经典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根据,也是社会生活是否合理的标准。在西方冲击下,儒家经典作为政治合法性根据受到动摇,但中
8、国传统典籍可以成为社会合法性根据这一点却没有改变。康有为从今文经学中制造改革理论,章太炎提倡国粹,都是著名的例子。而五四时期无论新文化运动者对传统文献抱有多大程度的肯定,却都坚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