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18077
大小:6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8
《意境:“文之母也”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意境:“文之母也” [摘要]林纾最重要的古文论着《春觉斋论文》,集中探讨了古文审美艺术的诸种内涵与形式,其中尤以意境论最具特色。林纾以“意境”为“文之母”——古文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以“真”为核心,以高洁诚谨为上,以诗书、仁义及世途之阅历为造境不可或缺之前提,最终塑造兼具“海阔天空气象”与“清风朗月胸襟”的审美至境。同时,林纾还是将意境论移至古文并进行具体阐述的第一人,其理论是对中国古典意境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深化与扩展,因此,在中国古典散文审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林纾;《春觉斋论文》;
2、意境;高洁诚谨;造境 “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学“尚用轻文”价值观最集中的表现,自古以来,文人才子无不希望在政治仕途上建立不朽功业。桐城先祖方苞、姚鼐等人都曾旗帜鲜明地坚持道德事功高于文学创作,他们多不甘以文人自居而求文学有济于世。鸦片战争以后,桐城派散文在救亡图存的呼声中,经世致用的功能得到史无前例地张扬:姚莹倡导“义理、经济、多闻、辞章”四结合的创作思想;梅曾亮提出“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曾国藩强调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同时期的桐城文家薛福成、黎庶昌、郭嵩焘、吴汝纶等
3、,在政治上多属洋务派、维新派,也都强调文学的实用性,此可谓大势所趋。 一般情况下,注重与强调文学功用的人大都具有现实中有可能实行的因素,或职位、或政治影响力,而这些林纾都不具备。他虽自幼苦读诗书,但31岁才中“举人”,此后“七上春宫”(七次参加礼部考试)皆不遇,加上触目即是的官场腐败与社会黑暗,林纾宦情熄灭。他把所有的生命热忱贯注在古文的研读与教授上,古文成为他一生执着的事业——安身立命之本。他在清末民初是颇有文名的:“大抵崇魏晋者,称太炎为大师,而取唐宋,则推林纾为宗盟云”。林纾一生以翻译、授徒、卖
4、画为生,布衣身份与政治边缘处境使他能够在文学创作与理论上不囿于功利性的需求,比桐城派古文家及同时代的文家更注重散文的美感特征。《春觉斋论文》是林纾最重要的古文论着,开篇即道:“论道之书质,质则或绌于采;析理之言微,微则坐困于思”、“因言之正,施以词采,秀气自生”。可见,林纾非常重视古文除“义理”之外的“词采”等审美因素的重要性。在《春觉斋论文》中,林纾集中探讨了古文的审美内涵与艺术形式,《应知八则》例举古典美学的经典范畴:意境、识度、气势、声调、筋脉、风趣、情韵、神味,并一一对概念进行剖析,细诉其构因、
5、演变、具体表现、创作技巧及代表作品等。“林纾标举‘意境’、‘气势’、‘情韵’、‘神味’,甚至‘风趣’。显然,林纾对于散文的美感特征要重视得多,强调得多”。可以说,林纾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精华,更是对传统古文艺术理论一次系统的撷精取宏,其古文艺术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其中许多见解至今仍不乏可借鉴之处。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学者张俊才称“林纾不愧为传统古文艺术理论的集大成者”。 一、以“意境”论文的价值与意义 众所周知,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艺学的经典范畴,在林纾的古文艺术论体系中,他推
6、“意境”为“文之母也”,认为“意境”是中国古典散文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周易·系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则说“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人类复杂的思想感情很难用语言文字清晰完美地呈现出来,或者说人表达出来的语言和他真正领会到的思想之间存在永恒的差距,这是古今中外文艺创作的永恒难题。那么,如何最大可能地解决这个矛盾呢?《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既然内心思想复杂得难以完整呈现,那么不妨借助“象”这个中介物来完成思想的传递。“象”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包括语言、
7、文字、线条、色彩、动作、旋律等等。意境是意象理论的提高与扩展,代表了艺术审美最深层的意蕴与最高远的境界,它引导欣赏者超越了艺术作品中具体有限的画面、色调、事件、场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灵性的感受与领悟。 由于意境比较恰切地代表了艺术作品中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美感,因而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评论中,尤其在明清时期,王世贞、沈德潜、袁枚等人的论诗都涉及“境”或“境界”的问题。20世纪初期,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意境论进行总结,并结合西方美学观念将意境说改为境界说,认为“词以境界最上”,元曲、传奇
8、小说之所以动人也在于有“意境”,其意境论对于推动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化有着深远意义。在文学艺术性的强调上,笔者以为林纾与王国维倒有几分相似之处。只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审美形态的研究主要借助于对中西方文艺理论的融会贯通,且偏以意境或境界论诗词,却不及古文,当然这同时也是长久以来中国古典意境论的偏颇。林纾没有出过国,也没有西方美学的基础,他对西方文学的体认主要来自于所翻译的200多种西方小说,不过,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术视野上的狭隘。意境作为富有中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