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89082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注意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教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
2、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例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习题后,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 二、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
3、基础,又要考虑它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的知识点是前后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人,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虽然能
4、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出现障碍。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到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要注意数学思考方法的训练 对应、函数、集合、假设、估计、统计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深挖教材的智力因素,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的
5、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数学将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教学,如果只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只要求掌握其解题规律,这是不困难的,但是用思考方法来分析,平均值是代表一组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它是数理统计中的一个基本而最重要的概念,通过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应该渗透统计的初步思想。这里考虑两个问题,其中是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移多补少,使它们平均,为此可估计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其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有位教师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别开生面地设计了一堂新课,教师先拿出三个笔筒,并在里面放上了2支、7支和3支铅笔,然后问:“谁能把它们移动
6、一下,使三个笔筒的铅笔数量相同”“谁看见刚才是怎么移动的?为什么都从第二个笔筒拿呢?”(暗示“移多补少”。)通过第一层次的实际操作,对平均数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然后进入第二层次,“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学生们跃跃欲试,指导名一个学生上台演示,他把三个笔筒的笔全部拿在手中,又分别在每个笔筒上放4支,同时说:“我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支。”教师不失时机地向他追问:“那么,这12支铅笔是从哪里来的?”(暗示总数量原来是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量之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哪种方法?”结论是两种方法都对,但当数目较大时,第一种方法便较困难了,于是很快找出了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
7、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2+7+3)÷3=4(支)同时,又把平均数“4”与原三个笔筒中的铅笔分别相比,它比第一个、第三个笔筒里的多,比第二个笔筒里的少,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第三个层次是巩固练习,解答几道简单的求平均数的题目。最后结合本班实际,请四名同学分别报出自己体重,请大家来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体重。大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和解题规律,并注意培养学生估值的初步能力,达到了这节课的目的和要求。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