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

ID:20922007

大小:3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7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_第1页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_第2页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_第3页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_第4页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摘要】:热认知指带有情感或态度成分的认知。对社会知识的表征、推理和提取之类相对是智力、信息驱动的“冷”认知过程,“热”认知指更富动机性、情感载荷的过程。关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问题经历了长久的争论,热认知也产生了两条研究路线,而感情神经科学的近期研究证据尤其支持了情绪与认知的协同作用,因而热认知的研究也走向情感一认知的整合,集中在冷/热执行功能、冷/热社会认知和冷/热心理理论等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

2、进展都证实了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PC)是情感和认知整合的关键脑区、神经基础。攻击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受欺负和攻击型受欺者也越来越关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IP)和新近的冷认知理论是关于攻击者/欺负者社会认知能力的两种主要理论,研究者应用这两种范式得出欺负者的两种截然不同形象:社会技能缺陷和社会技能良好,两种理论产生分歧且各有研究结果支持。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情绪—认知整合模型(IEC-SIP)显示出整合这两种理论的优势,尤其是该模型除了整合社会信息加工和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之外,还借鉴了VPC脑区损伤的相关研究

3、。基于IEC-SIP模型,本研究首先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决策模式(属于反应的提取与决策阶段),然后从事件-情感-反应联结、情感认知、热心理理论、移情反应、情感预期、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六个方面探查儿童的热认知特点及与情感决策的关系。研究一中,采用同伴提名的方法,分别使用Masten和SalmivNli编制的量表筛选攻击性和受欺负儿童,并按照年级和性别匹配原则从未卷入儿童总体中随机抽选出对照组,被试总人数为262人。运用计算机程序编制的标准赌博任务,对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决策特点进行比较,主要从决策策略、决策速度

4、和概念知识水平三方面进行考察,其中决策策略的比较又包括有利-不利选择净差异(净分数)、决策受损比率、对有利-不利选择及奖惩频数的决策差异(决策偏向)四个方面。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有利-不利选择净差异上,还是在决策受损比率上,未卷入儿童在赌博任务上的整体表现优于其他类别儿童,攻-受欺儿童仅次于未卷入儿童,间接攻击儿童显示了后期的强学习效应,受欺负儿童与直接攻击儿童在总的试验上决策成绩最差,直接攻击儿童呈现前期提升后期回落,受欺负儿童体现了略微上升的学习效应。在获益偏向上,各类型儿童最终都表现出了更多地从有利门中选取的趋势,但未卷

5、入儿童最早显示且幅度更大,攻-受欺儿童次之。在频数偏向上,直接攻击、攻-受欺、未卷入儿童更多地从涉及高频小惩罚的选择中选取,即稳定的小风险。在决策速度上,受欺负儿童的决策速度慢于其他四类儿童。在概念知识水平上,受欺负儿童有较低的赌博意识,然而无论是处于意识水平1还是处于意识水平2,未卷入儿童的决策都优于其他类型儿童。研究二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事件-情感-反应联结特征。自编计算机程序,运用启动实验、Stroop任务和Wason卡片选择任务,分别考察儿童的事件-情感自动联结、对情感事件的自动反应和社会推理特点。发现:事件-

6、情感自动联结测查表明,只有未卷入儿童在不一致性任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一致性任务,说明未卷入儿童具备事件-情感自动联结,而攻-受欺儿童比间接攻击儿童更可能具备事件-情感联结。在对情感事件的自动反应上,所有类型儿童对消极事件词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中性事件词,表明攻击儿童不缺乏对威胁性物体/负性事件的自动反应,另外,单纯攻击/受欺负儿童对积极事件也有较强的自动反应。社会推理测查表明,未卷入儿童的抽象推理→社会推理易化效应达到极其显著水平,而攻击/受欺行为卷入儿童中只有攻-受欺儿童存在微弱的易化效应。研究三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

7、认知是否存在差异。利用自编计算机程序和故事测验法,分别从表情识别、情绪归因和情感觉知敏感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三个方面情感认知上的表现情况基本相一致,尤其是未卷入儿童在各类表情识别、归因和觉知上都是次高或最高的。比较不一致的是直接攻击儿童的悲伤识别最低而归因最高,间接攻击儿童的愤怒识别较低而归因最高,受欺负儿童的悲伤识别较高而归因最低。研究四主要考察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心理理论特点。采用讽刺和社会失言任务、嫉妒和幸灾乐祸任务,测查儿童的热心理理论,结果发现:总体来看,间接攻击儿童基本处于最高水平,除了在讽刺任

8、务上次高;未卷入儿童基本处于次高水平,除了在讽刺任务上最高;受欺负儿童处于最低水平。另外,研究发现间接攻击儿童的决策与失言任务呈正向关系、与讽刺任务呈反向关系。研究五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移情过程。采用故事测验法和五点量表评定问卷法,分别从认知和情感观点采择、移情关怀和情绪反应方面对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