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97089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7
《树立“读者”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树立“读者”意识树立“读者”意识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而有些初学写作者往往提笔就写,只顾自己一路挥洒,尽情宣泄,毫不顾及读者,忘记了写作是一种思想、情感的交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抓不住人。足球运动员要有“射门”意识,研发商品须考虑市场定位,写作自然要树立“读者”意识。 历代有许多名篇,它们的话语对象往往具有唯一性,只是特定的某个人,可是却拥有无数读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陈情表》《出师表》《祭妹文》《与朱元思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谏太宗十思疏》等等无不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越是私人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意义,越是隐秘的话题越深刻、越能流露真实的人
2、性。这些名篇皆直面读者,因事陈词,情感浓挚,一气呵成,在心灵的面对面中爆发出强烈的震撼力。有道是,古来佳作“书”“表”多,看来不无道理。许多佳作即使不是写给特定的某个人的,但在作者的心里也总是存在着读者的,而且这个读者并不总是被动的接受者,有时还会站出来向作者提点问题。比如《六国论》开头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来了一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便透露出,作者在写作时是有“读者”在心中的。 学生写作,固然是给老师看的,但如果总是以老师为读者,则可能造成思维的模式化和语言的学生腔,我们完全可以因文体与内容的不同需要而变换自己的“读者”对象。可以设想,假如面对的是亲友,你
3、的文笔也许会更温情委婉、洒脱活泼;假如面对的是论辩对手,你的言辞也许会更雄健有力,饱含激情;假如你面对的是社会公众,也许你的文风会更大气开阔,有指点江山之气概;假如你面对的是共同探讨者,也许你的思维会更深入细腻、灵动鲜活。因为有了一个特定的对象——不管是忠实的读者,还是爱挑剔的朋友,不管是欣赏你的亲友,还是并不熟识的公众,你都会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一种抒发的兴致,一种宣泄的痛快,处在亢奋状态的你定会妙语如珠,笔下生花。总之,内心有了“读者”,你就能很快进入角色,找到感觉,思想之河会因目标明确而流淌得更欢快,情感之花会因有人注目而绽放得更娇艳。 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有一
4、个精彩的说法:“‘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最近在一张颇有影响的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你那酒汪汪的玫瑰色女狐狸眼睛”。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面对这样的文字都会深感疑惑,甚至对其“艳俗”表示反感。写作不能光是“自我欣赏”,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尊重读者,充分考虑读者在阅读时的心理感受。白居易每作完一首诗,就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不解则又复易之。他身上这种可贵的“读者”意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在学生作文中自然不会出现上述这类怪诞的东西,但不考虑读者心理的事却是常
5、常发生的。比如,写材料作文,有的总爱在文章开头一字不少地抄录原材料,不懂得读你作文的人早已熟悉了这一材料;有的没有把问题想透想明白就执笔为文,就像煮了一锅半生不熟的饭,让人难以下咽;有的不懂得运用关键词、主旨句、提示语、转折语,把原本应由自己做的事推给读者,让人读后半天理不出头绪来;有的把尽人皆知的事例不厌其烦地罗列文中……凡此种种都是缺少“读者”意识的表现。我们在写文章时应该这样想:即使自己所写的不能给别人带来愉悦和收获,至少也不能让读者空耗时光、味同嚼蜡。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第一段写了邹忌与城北徐公三次比美的故事,后来到朝廷见齐威王,邹忌肯定是要陈述此事的,
6、但文中却省略了,只写了他讲的“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一句。为什么呢?因为读者已经从前面知道了这个比美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与其说是为了追求行文的简洁,还不如说作者有一种珍惜他人时间、让读者利用最短时间获得最多的有用信息的可贵意识。 讲到对读者的尊重,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不要讲别人已知道的东西,而是在文章中讲自己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正如古人所说的“前人已所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做也”。这大概是最难做到的,也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了吧。作为一名中学生,不要把这一点看成高不可攀,而应把它当作自己的追求。须知,我有我自己的眼睛,我有我的发现。任何人都有他疏于注意的地方
7、,也有他精于发现的所在。这种别人不留意而唯我感兴趣的发现,就是一种不可重复的独特体验,写下来也就对得起读者了。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位同学暑期入川旅行,车过宝鸡,只见丛山叠岭,深壑纵横,陡壁湍流,鸟惊路断,总体印象一如地理课本上所言。他深感李白言之不虚,钦服古往今来创业者之艰辛不凡,但是如果仅仅把这些印象和感受写下来告诉别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别人早已知晓。他感到此时他那精细的心弦还未被拨动。渐渐地,他悟出不断地钻隧道的火车就像自己幼时捉迷藏,东钻一头,西钻一头,总也找不到一个完全可靠的藏身处,一个“迷”字忽然跳了出来,这时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