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评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评析

ID:20862057

大小:26.7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7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评析_第1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评析_第2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评析_第3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评析_第4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评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评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选登说“木叶” 云霄一中 邱从荣  一.教学内容分析《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五模块第三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即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暗示性问题,古代诗人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本文说什么,怎么说。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还提到:“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

2、艺术体验,与文章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因此我把教学难点放在文中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其一,结合课后习题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即意象的联想意义;其二,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绿”与“青”的不同点,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对刚迈入高二年的学生来说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他们

3、学得诗歌并不多,诗歌鉴赏能力也不高,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对语言的微妙处却没有敏感的体察,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三.设计思想本文的教学内容为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1、比较法。使学生通过比较“树”与“木”的不同点,掌握分析问题、

4、阐发观点的方法。2、启发法。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进行思索、探究,协作学习。3、举一反三法。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绿”与“青”的不同点,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用

5、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木叶”这一意象,理解文章思路。难点: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六、教学过程设计1、预习安排:(1)、给下列词注音灼()皋()戌()瘐()荃()桅()恽()砧()佺()涔()(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2、导入大家知道林庚先生吗?不知道呀,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学者,

6、曾担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早年和小说家吴组缃、戏剧家曹禺,并称“清华三才子”,林庚先生是我们福建福州人,我们应该骄傲。3、作家简介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福州,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留校,曾担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早年和小说家吴组缃、戏剧家曹禺,并称“清华三才子”。1952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86年退休,仍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2004年任北大诗歌中心主任。2006年10月4日在睡梦中辞世,享年97岁。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

7、诗选》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历代诗歌选》等著作。楚辞研究、唐诗研究堪称林庚教授‘双璧’。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还对盛唐诗歌进行了艺术概括———‘少年精神’。4、研读课文,讨论问题。问1: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明确:“树”与“木”差别。问2:“木”和“树”有哪些具体的区别呢?明确:“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树”—繁密叶子—(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问3:这篇文章主要还说了

8、些什么?明确:“木叶”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到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问4: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点,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呢?明确:“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木叶—————————————疏朗︳︳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树叶—————————————绵密问5:为什么这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