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52859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7
《试谈语文课铃前教学酝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谈语文课铃前的教学酝酿 内容提要:教学酝酿,是备课阶段的最后一环。酝酿得如何,将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尤于青年教师而言。而语文课铃前,更需要一种酝酿,来达到讲授的感染和教学的升华。本文即是对酝酿所作的一粗浅探讨。关键词:语文课铃前酝酿 一节成功的课堂,无疑是一朵绽放着芬芳的花朵,它让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弥散着瓣瓣解疑与收获的芬芳,它让教师施教得心应手,让学生学习轻而易举,最终,它让知识的殿堂是上下一派愉悦。这固然少不了管理的有效、备课的充分、引导的到位、学生的配合,而成功的酝酿,也是其一重要的保障。因而课铃前我们能做的,不纯粹是等待一声铃响,还可以是:教学
2、的自我酝酿。一、酝酿与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而有备,方可无患。教学之事亦如是。历来名家名师皆重备课,我们自身的体会也告诉我们:课若备得不够,上得也难好。这既是理论共识,也是实践经验。那么,什么是酝酿?酝酿有何必要?本质上,酝酿也属备课,但不完全相同。酝酿是课铃前短时间内对所备教学内容及所设教学环节的快速而精要的回顾,是对与本次教学相适的情绪的瞬时调适,是对可能而未知的非预设性意外的心理预备,目的是使自身提前进入良好的教学状态,以求教学顺利、有效、有感染力地成功进行。具体地,时间上,视教师个人情况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备课时间可以是宽限的,可长可短;而酝酿是颇为有限的
3、,仅在课铃前的十分钟内,甚至更少。“工序”上,备课是教材的钻研与处理、辅助材料的占有与整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法的选用、器具与媒介的定夺、学情的把握等,是教材、教法、教学对象的优质匹配;而酝酿,是在这匹配基础上所作的完备与贯通、浓缩与升华。另外,备课时趋于理性与宁静;而酝酿,有时是教学情绪的积聚、饱满、终至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显然,以备课为基础的酝酿,并非多此一举。如果说备课是出行前的备好行囊、已带盘缠,酝酿则是解下绳缆、只欠东风;如果说备课是岁末的打扫迎新,酝酿则是进入热烈的倒计时;如果说备课是平日的认真操练,酝酿则是任务前的整装待发;如果说备课是往常的刻苦训练,酝酿则
4、是赛前的兴奋调动……二、进入酝酿角色排除杂念与干扰。即将上课,无论之前的备课有多么充分,对教学内容有多么熟悉,我们还是万念俱下,一门心思投入接下来不可重复的45分钟,同时对外在的干扰要能有所抵御。即便有事务性处理,若非紧急、需要及时,或需较长时间,则还是暂且搁后,以即将上的课为中心。器具准备。即备好教材、教案、教具、练习、课件等,不致铃响而慌张匆忙,或有所遗漏。小结、调整与二次酝酿。若担任两个教学班,即便相同的教学内容已在其中一个教学班上过,不妨也及时小结、调整,对接下来另一个教学班的教学进行酝酿。如是,则可或站或立或踱步,或静默或自念,开始最后的教学芬芳之酝酿了。三、常规
5、性酝酿教学内容的速览、贯通与重难点的侧重。翻开教材、教案或课件(当然,能不翻就最好了),对各内容要点再过目一遍,对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及各重难点再予以明晰,并将此些贯通起来。如子美之《蜀相》,人时、庙景、故俊,应该是少不了的;因情而景、因时而慕,也是当理解的;景与“泪”,也应该是品鉴之重点。此些,皆可再为过目。教学环节的速串与节奏的再次明晰。对之前备课中所设之流程由头至尾于脑中作电影式“放映”,既能快过,也能以“慢镜头”放大重要环节的教学细节。如方举之《蜀相》,如何导入、如何理解内容、如何体味情感、如何鉴赏名句、如何拓展、如何问题启发、如何师生互动、如何板书,等等,皆可将黑板、
6、讲台、多媒体、学生迁入于脑,假想其中,速教一遍。当然,实际上,教学内容和环节的酝酿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几乎同步进行,或就内容酝酿环节,或以环节带出内容。另外,此二者,实已于备课中完成,于此,不过求芬芳孕育得更为浓郁吧。四、情绪性酝酿语文的独特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语文世界中,形态各异的形象、类型丰富的情感、风格多样的语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不妨尽量调用各种手段来展现它的魅力,使学生味得语文、喜上语文。这其中,教师的情绪性感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感染之下,讲阿Q,似乎阿Q就出现在了我们身边;讲杜诗,似乎杜甫的泪就洒在了教室;讲李白,似乎李白的诗句就随着他的胡子飘了起来(当然,这是
7、很高的教学境界了,非大师不能及也,然存一理想,未尝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要能深入品鉴文本,作匹配的教学安排,在课铃前的酝酿中能充分调动与文本内含情绪相适的教学情绪,让自己先进入文本的境界,进而于课堂教学中予以带动与感染,从而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此酝酿有三。形象的自我浮现。即在脑海中浮现接下来授课中关联的文本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客体形象、横纵场景。人物形象,如叙事性作品《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仲卿;客体形象,如王维的“明月”“清泉”;横纵场景,横式如《史记》中刀光剑影的“鸿门宴”,纵式如《琵琶行》中琵琶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